
文/朱天宇 美编/柳晴雪 出品/网界
2025年5月20日,美图公司发布公告,宣布与阿里巴巴签署2.5亿美元可转债协议,同时,双方还将在电商平台、AI技术、云计算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
消息一出,美图股价次日开盘暴涨14.92%,尽管盘中涨幅收窄,市场仍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这场合作看似突然,但深究内核,这是一场以AI为纽带、重构电商价值链的技术革命。
过去十年,美图从“滤镜工具”转型为“AI生产力平台”,而阿里则从电商巨头蜕变为“技术驱动经济体”。
两者的相遇,恰似一场互补的“技术联姻”:美图手握年生成30亿+AI内容的能力,却苦于商业化场景不足;阿里坐拥全球9亿消费者、千万商家,却亟需AI工具提升内容生产效率。
当美图的“AI生图”遇上阿里的“商品货架”,这场合作不仅关乎两家公司的未来,更可能改写电商行业的竞争规则。
01
美图、阿里的战略互补
阿里选择美图,绝非偶然。
自吴泳铭掌舵阿里以来,“聚焦核心”成为战略关键词:累计减持快狗打车、B站等非核心资产超17亿港元,将资源集中于电商与云计算。
而美图的技术积累,恰好击中阿里电商的“视觉内容痛点”——服装类目商家需耗费90%成本拍摄模特图,而美图的“AI模特”功能可将成本压缩至近乎零。
协议明确,阿里将在全球电商平台优先推广美图工具,联合开发数据驱动的生图/视频工具。
更深层的协同在于数据融合。美图积累的C端用户审美偏好(如色彩搭配、构图风格),与阿里的交易行为数据(如点击率、转化率)结合,可能催生“视觉营销模型”。
例如,通过分析某款连衣裙的转化率与AI生成图片特征的关联性,反向优化内容生成策略。这种“数据飞轮”一旦转动,商家内容生产效率或明显提升,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对美图而言,5.6亿元的云服务采购承诺解决了算力焦虑,而阿里的全球商家资源则为其打开商业化天花板。
02
AI商业化
美图的AI转型之路,堪称工具类公司的教科书案例。2023年,其AIGC会员渗透率提升推动净利润暴涨200%,设计类产品收入占比达47.8%,首次超越广告业务。

美图与阿里此次合作,标志着其AI能力从C端“自娱自乐”向B端“生产力工具”的跨越。
在电商领域,美图与阿里双方合作的三个方向极具颠覆性:
商品展示革新:通过真人与虚拟模特的混合生成技术,解决服装行业长期存在的库存样衣拍摄难题。
内容生产提效:基于大模型的图文视频生成工具,可将一条商品短视频的制作成本降低,耗时减少。
交互体验升级:多模态模型支持的“虚拟试衣间”,让用户上传照片即可生成不同服饰的穿搭效果,点击率提升。
这种变革不止于工具层面。美图与阿里云的合作,正将分散的AI功能串联成完整工作流。
03
行业的“新生存法则”
这场合作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传统电商服务商首当其冲——宝尊电商等企业的代运营业务面临技术代差压力,Canva等设计平台在中国市场的扩张路径也被阻断。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掌握AI工具的商家可能形成“非对称优势”。
对AI行业而言,美图探索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不做通用大模型,而是深耕垂直领域。其视觉大模型MiracleVision已服务174.5万电商用户,生成超1亿张商品图。这种“深挖一米、掘进千米”的策略,恰与阿里“聚焦主业”的战略形成共振。

正如美图CEO吴欣鸿所说:“如果是我们做出来更好,但很显然,我们不可能抓住AI的每一个机会,以今天AI的进化速度,每时每刻都有新东西出来,天天追热点追不过来。”
这场合作也揭示了互联网行业的新生存法则——单打独斗的时代正在终结。
当阿里与美图共建“技术联盟”,字节跳动与商汤科技联手开发AIGC工具,腾讯加速整合微信生态的AI服务,行业的竞争单元已从企业升级为生态体系。未来的赢家,必是那些能织就“技术协同网络”的玩家。
总结
AI的“黄金三角”
美图与阿里的联手,绝非简单的资本游戏。
在这场合作中,我们看到了技术、数据、场景构成的“黄金三角”:美图的AI生成技术是矛,阿里的商业生态是盾,而5.6亿元的云服务采购承诺,则为这场变革提供了稳定的“弹药库”。
这种协同带来的价值远超数字本身。对商家而言,它意味着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的体验升级;
对行业而言,它验证了垂直领域AI公司的商业化路径;
对资本市场而言,它再次证明:在AI时代,最值钱的不再是流量入口,而是能深度融合技术与场景的“连接器”。
当美图的AI工作流遇上阿里的商业操作系统,这场实验的价值或许会在三年后云服务采购量的增长曲线上得到最直观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