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对于关税效应的言论引发了广泛讨论。贝森特声称,关税不仅能够带来历史性的财政收入,还能推动GDP增长,预测今年的关税收入可达到三千亿美元,甚至更高,并宣称每增加三千亿关税收入就能使GDP增长1%,从而通过关税拉动整体经济5%的增长。
然而,这些乐观的预测并未得到广泛认可。有分析人士指出,去年美国的进口总额为2.7万亿美元,即便按照贝森特所说的平均15%的关税税率计算,理论上关税收入应为4050亿美元。但实际上,由于美国对不同进口商品实施了不同的关税税率,如钢铁、铝、铜等关键产品关税高达50%,甚至半导体等产品的关税达到100%,加之今年新加的关税从5月才开始执行,全年仅实施七个月,因此实际关税收入远达不到理论数值。
进一步分析显示,即便在最优情况下,今年的关税收入也很难超过1500亿美元,与贝森特预测的数千亿美元相去甚远。至于GDP增长部分,更是令人质疑。美国去年的GDP总量约为27.4万亿美元,即便关税收入真的能增加到1500亿美元,并全额计入GDP,其对GDP的提升也不到0.6%,远非贝森特所说的5%。
美国财政部的乐观预测与美国不断攀升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形成了鲜明对比。2023财年,美国的财政赤字达到了1.7万亿美元,国债更是突破了34万亿美元大关。在关税收入未能如预期般大幅增长的同时,财政赤字和国债却在持续膨胀,这种矛盾使得贝森特的论点更加站不住脚。
更令人担忧的是,关税的增加实际上转嫁了成本给消费者。由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美国超市的食品、能源、日用品等价格也随之攀升,最终由老百姓买单。美联储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加征关税导致美国企业成本上升,进而增加了通胀压力。这种所谓的“历史性成果”,实际上是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
从长期角度看,关税的过度征收还可能对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高关税导致进口减少,企业可能寻求绕过美国市场,转而寻找其他供应链渠道。事实上,墨西哥和越南的出口数据已经显示出这种趋势,许多中国制造的产品通过更换标签从越南进入美国市场,从而规避了高额关税。
贝森特关于关税与GDP增长关系的论点在逻辑上也存在漏洞。GDP是经济产出,而非财政收入。关税收入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并未直接增加经济产出。相反,关税可能导致消费和投资受到压缩,从而对GDP产生负面影响。即便财政部将关税收入用于基建或转移支付,也需要经过国会拨款流程,不能简单地将关税收入与GDP增长划等号。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主流媒体对于关税效应的报道并未如贝森特所言那般乐观。相反,他们更多地关注了关税导致的消费端压力增加和制造业供应链调整等问题。这些报道所描述的“成果”,与财政部自我吹捧的“历史性成果”大相径庭。这不禁让人怀疑,美国财政部是否在运用某种宣传话术,将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单化,以期掩盖其中的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