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金秋江城论酒道:全球酒业大咖共探酒企从“交易”迈向“共鸣”新路径

   时间:2025-10-22 03:33 作者:顾青青

10月的江城武汉,因一场汇聚行业精英的盛会而酒香四溢。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安徽古井集团协办的“世界名酒·共享荣耀”全球名酒价值论坛在此启幕,这场以“共生、共情、共享”为主题的论坛,直击酒业转型的核心命题:在消费逻辑重构的当下,企业如何从交易关系转向价值共鸣,实现从本土市场到全球舞台的跨越?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在发言中指出,全球酒类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烈性酒板块中,高端及奢侈品类以年均10.3%的增速领跑,亚太地区成为核心增长极,其中中国白酒市场规模保持2.3%的复合增长。葡萄酒领域,“可持续酿造”与“风土表达”成为新趋势,黄酒、露酒则借力国潮文化焕发新生,啤酒行业通过风味创新抢占细分市场。他特别强调,消费者已形成“态度+价格+选择”的理性消费观,对虚高品牌溢价说“不”,转而追求性价比、质价比与心价比的平衡。这种转变推动消费场景从传统商务宴请向露营野餐、闺蜜聚会等个性化场景迁移,产城融合与艺术跨界成为品牌突围的关键路径。

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从国际化视角抛出问题:中国白酒占全球烈酒贸易份额仅2.3%,国际市场收益不足企业总收入的1%。“所谓世界名酒,若无法走出国门,终将是自娱自乐。”他提出三大突破方向:首先,生产环节需全面对标国际标准,涵盖质量、技术、环保、劳工及社会责任等维度;其次,口味创新需适配海外消费习惯,例如开发适合调酒、加冰或混合果汁的白酒产品;最后,营销模式需借鉴国际经验,系统梳理并应用相关研究成果。

爱尔兰驻华大使睦百瑞以威士忌产业为例,分享了品牌复兴的启示。这个拥有400年历史的品类曾因战争、关税尤其是美国贸易限制跌入低谷,但通过坚持品质与品牌叙事实现了逆袭——过去五年对中国出口增长247%。他指出,中国消费者正追求差异化与故事性兼具的高端产品,爱尔兰通过保障地理标志质量、建立经销商互信机制,成功锁定市场份额。

日中经济协会北京代表处山田智子则回顾了日本威士忌的“低谷生存术”。上世纪80年代达到销量巅峰后,该品类经历了二三十年的低迷期。其复苏策略包括:坚守产业不放弃、转型聚焦可持续运营、培育固定消费群体。她特别强调,日本威士忌的独特性源于本土消费者偏好——与欧盟市场不同,日本消费者更青睐低酒精度产品,这提示中国白酒需明确自身消费者画像、核心优势与文化独特性。

企业实践层面,青岛啤酒集团董事长姜宗祥展示了创新如何驱动需求匹配。2020年国际会议期间,青岛原浆啤酒因无包装却获与会领导人高度评价,随后通过APP即时零售突破7天保质期限制,实现从高端场景到大众消费的延伸。今年啤酒节上,“啤酒交易所”互动装置通过动态定价机制(销量涨20%、滞销降20%)单日售出140余桶酒,印证了“产品需有趣好玩”的消费新趋势。

劲牌有限公司总裁王楠波揭示了逆势增长的底层逻辑。尽管行业整体承压,劲酒预计全年增长约10%,核心驱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国家大健康战略带来的养生消费红利;二是经济下行期消费理性回归。其用户调研显示,性价比与健康内涵是消费者选择劲酒的两大主因。目前,劲酒已进入36个国家和地区,非洲市场青睐其35度低酒精度与中医文化背书,而国内年轻群体通过“劲酒+雪碧”“劲酒+旺仔”等调饮方式,一年内新增用户超900万,女性用户增长400万,彻底改写了“中老年饮品”的旧有标签。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