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主办的2025世界粮食论坛上,拼多多企业发展副总裁王海薇以全球农创客大赛(GAC)评委身份登上国际舞台,向全球农业专家分享中国数字农业实践经验。这已是该企业连续第二年作为亚洲代表受邀参会,标志着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模式获得国际权威机构的高度认可。
两个月前,由FAO、浙江大学与拼多多联合举办的"2025全球农创客大赛"在杭州收官。这场吸引全球97个国家519份申请的赛事中,9支青年团队进入决赛。最终,坦桑尼亚等东非国家的"SafeSip"家禽用水安全项目夺得金奖,中国"猪群实时守卫战役"项目和美国"PlantPulse Patch"作物监测系统分获银、铜奖。值得注意的是,在拼多多支持下,银奖团队"牧原云计算"与铜奖团队"Verdia Diagnostics"首次亮相世界粮食论坛,并晋级SIF路演决赛。
"从杭州到罗马,全球农创客大赛为我们打开了国际视野。"牧原云计算团队成员表示,通过拼多多搭建的"新农人"培育体系,项目不仅获得与全球同行交流的机会,更实现了技术方案的国际传播。2024年金奖团队"Identi"负责人Robinson也曾在拼多多资助下,携其研发的"去中心化可交互系统"登上科学与创新论坛,向国际投资者展示非洲农业解决方案。
王海薇在论坛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农业始终是拼多多的核心战略。我们既要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更要深入农研创新'最初一公里'。"通过构建"大赛发掘-平台赋能-市场对接"的闭环机制,拼多多正推动全球农业智慧向田间地头转化。
在赛事体系建设方面,拼多多形成了多层次创新生态。连续举办五届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聚焦草莓等单品种植技术突破,本届赛事要求团队在植物工厂设计、种植成果、成本控制等维度实现"高产量、高品质、低成本、低能耗"目标。而"全国科技小院大赛"则侧重人才培养,第三届赛事吸引19所高校30支队伍参与,项目覆盖盐碱地改良、智慧农业等六大领域。
技术落地层面,多个获奖项目已产生实际效益。中国"牧原云计算"团队开发的AI视觉监测系统,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猪只行为全天候监测,将疾病预警提前7天,人工效率提升30%。美国"Verdia Diagnostics"团队的纳米传感器方案,则在番茄种植中实现病虫害视觉症状出现前3-7天检测,种植效益显著提高。这些项目均遵循"技术可量化、场景可复制"原则,通过拼多多电商体系完成技术到市场的转化。
在战略支持方面,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为农业创新提供全方位保障。该计划未来三年将投入超千亿资金、流量资源,其中专项科创投入用于支持农研大赛等前沿项目。第五届多多农研大赛冠军团队即获得超百万元奖金。通过"科技小院""农研大赛"等平台,拼多多已构建起青年团队、商家、农户的协同创新网络。云南番茄种植户采用大赛获奖AI技术后,产量提升25%,品质达到欧盟标准。
国际化布局方面,拼多多正推动中国农业智慧走向世界。在平台资助下,"牧原云计算"团队携"养猪黑科技"亮相国际论坛,引发全球关注。2024年金奖团队"Identi"则通过拼多多主办的农创客训练营,与中国农业高校、企业展开深度合作。这种双向资源对接模式,正在打破地域界限,加速全球农业技术创新要素的流动与融合。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拼多多纳入全球粮食体系变革的讨论框架,凸显了中国数字农业路径的国际价值。通过赛事机制创新、平台能力建设与市场对接体系的有机结合,拼多多构建的农业创新生态,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