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终于揭晓了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这份迟来的报告带来了喜忧参半的消息。即时零售业务因巨额补贴导致的利润压力令人担忧,但云计算与AI领域的显著增长迅速转移了市场的注意力。
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这一季度,阿里云智能集团收入达到334亿元,同比增长26%,创下了三年来的增速新高。在剔除合并子公司收入后,其增速依然保持在26%,主要由公共云收入的增长推动。尤为AI相关产品的收入已经连续第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首席财务官徐宏指出,AI需求的强劲增长带动了计算、存储等其他公共云服务的需求增长。该部门的经调整EBITA也实现了26%的同比增长,达到29.5亿元。云计算的超预期表现如同一剂强心针,一度推动阿里巴巴集团股价上涨13%。
在本季度财报中,阿里巴巴的“1+6+N”架构已经成为历史,六大集团缩减为四大业务,全面聚焦于电商以及云+AI战略。在短时间内,淘宝闪购引发的财务波动被云和AI带来的想象空间所稀释,云业务的增长信号如同一颗定心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第三季度的焦虑情绪。
然而,尽管阿里巴巴家底殷实,但双线作战的迹象已初露端倪,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财报显示,本季度阿里巴巴集团自由现金流净流出188.15亿元,而去年同期为净流入174亿元,形成了362亿元的巨大缺口,这主要是由于云基础设施支出增加以及对淘宝闪购的大规模投入。
阿里云作为本季度财报的明星选手,表现尤为亮眼。从自身发展轨迹来看,阿里云的季度收入增速创下历史新高。自2025财年第一季度起,对大模型和AI的投入开始显现成效,收入同比增长6%,随后便实现了持续性的同比增长,增速从7%、13%、18%一路攀升至2026财年第一季度的26%。
阿里云收入的增长轨迹从侧面印证了AI云市场的拉动作用。财报显示,在AI相关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的带动下,本季度AI收入占外部商业化收入的比例已经超过20%。横向对比来看,同样作为老牌云厂商,阿里云的收入增速也毫不逊色。在截至6月的季度中,AWS部门收入同比增长17.5%,谷歌同比增长13.9%,而微软整体云销售额同比增长27%。
阿里云上半年的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春节期间DeepSeek带来的爆发式增长,以及Agent应用范式引发的后训练新需求。作为DeepSeek后首个完整受益的季度,2025年第二季度更能反映出正常的业务趋势。吴泳铭曾透露,DeepSeek效应带来的相关客户项目大规模上线集中在第二季度,这既包括传统算力的需求,也包括一部分推理需求。
另一部分增量来自于客户训练模型方式的转变。企业不再采用数据漫灌的方式训练模型,而是针对企业场景进行优化,先进行场景数据标注,再在开源模型或闭源模型上做SFT。这一转变被视为云厂商的新落地机会,阿里云也看到了其中的新机会,未来将在此基础上提供后训练相关服务。
在利润方面,新一季度阿里云经调整EBITA利润率环比小幅增长至8.8%,但由于重投入,资本支出从去年同期的约119亿元猛增至本季度的约387亿元,还未恢复到巅峰时期的利润率水平。
吴泳铭判断,AI将极大提升云计算市场的集中度。AI技术的出现导致开发者在开发应用时需要的技术栈更多,从而推动其选择具备全方位技术产品组合的厂商。阿里云从基础设施、模型研究到产品与平台,直接对标谷歌云,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最新消息显示,阿里巴巴将自主研发新一代AI芯片,由国内晶圆厂代工,兼容英伟达软件生态,主要面向AI推理任务。这一举措补齐了阿里云“算力自主可控”的关键一环,有助于增强供应链韧性、保证算力供给,并提升其定价权与成本控制能力。
在模型层,阿里通义大模型家族对标谷歌Gemini,并在海内外的开源社区中树立了良好口碑。在AI应用生态方面,阿里自上而下积极推进通义大模型在钉钉、淘宝、高德、夸克等阿里生态内的落地应用,为AI的商业化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场景。
然而,尽管阿里云在战略和单点技术能力上已经非常接近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谷歌云,但现阶段仍面临诸多挑战。谷歌云已经展现出了部分“价值兑换”的趋势,而国内云厂商包括阿里云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走出一条确定性的道路。
例如,尽管钉钉AI、淘宝AI等拥有大量用户基础,但更多集中在效率工具层面,尚未广泛形成深度嵌入业务流程、带来可量化业务收益的标杆案例。阿里云的AI能力已经在多个行业落地,但相比谷歌AI Agent深度整合进Cloud产品并带来明确“ROI”,阿里云的AI价值更多还处于“能力提供”和“初步应用”阶段。
今年上半年财报为阿里云开了一个好头,但显然不能止步于此。阿里云除了沉浸在通义千问打榜的喜悦中,更需要一种整合力,将单点能力有机整合,形成一套面向客户、可规模化落地的“整合商业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