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周鸿祎五战搜索:纳米AI搜索发展遇阻,难撑360 AI转型增长梦

   时间:2025-09-11 16:14 作者:陆辰风

周鸿祎的第五次“搜索战”再度引发行业关注。从3721到雅虎“一搜”,从奇虎到360“好搜”,这位互联网老将始终未放弃在搜索领域的探索。随着AI技术的崛起,他选择以纳米AI搜索为突破口,试图在这场新的技术浪潮中占据先机。

在纳米AI搜索的发布会上,周鸿祎放出豪言,要打造“全球第一的AI搜索”。这一目标背后,是他对产品定位的独特思考:不做大而全的平台,而是聚焦细分场景。从长文本处理到多模态交互,再到智能体应用,360试图通过一系列创新功能,让产品像Kimi、Manus那样一鸣惊人。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6月纳米AI搜索的月活规模仅100-500万,且出现8.6%的负增长,与同期Kimi应用1000万-1亿的月活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360集团AI转型的核心入口,纳米AI搜索的功能布局颇具特色。其首页保留AI搜索核心功能,侧边栏则集成了智能体、大模型广场、文生图/视频等热门AI应用。产品设计遵循“小白友好”原则,周鸿祎明确表示:“我们靠近生活场景,不强调专业用途,也不刻意面向商用。”这种定位在功能测试中却暴露出明显短板。在AI搜索能力对比中,纳米AI搜索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表现不如DeepSeek全面;多模态搜索测试中,它甚至无法识别前OpenAI团队负责人的照片,而竞品夸克则能准确给出答案。

360将智能体技术视为突破口,试图通过“L4蜂群智能体”降低AI使用门槛。以制作“美美桑内”MV为例,系统能自动拆解任务:调用音乐模型生成歌曲,创建分镜提示词,生成画面并合成视频。这种颗粒度极细的工作流设计,确实让零基础用户也能完成复杂创作。但过度简化的流程也带来质量问题,生成的MV存在人物识别错误、表情僵硬等问题,难以满足专业需求。这种“傻瓜式”设计虽扩大了用户群体,却限制了产品向高端市场的发展。

回顾纳米AI搜索的发展轨迹,360的转型之路充满波折。2024年初,360AI搜索作为首批AI搜索产品上线,凭借长文本、多模态等特色功能迅速出圈,10月访问量达2.87亿次。同年11月升级为纳米AI搜索,新增AI写作、文件总结等功能,试图打造AI超级入口。接入DeepSeek模型后,次日活跃用户增长22%,但红利仅持续一个月便趋于平淡。2025年6月,随着“All in Agent”战略的提出,纳米AI搜索再次升级为智能体平台,却陷入“反复横跳”的怪圈——这与其传统搜索引擎“360搜索-好搜-改回360搜索”的三度更名如出一辙。

360内部人士透露,周鸿祎的战略调整常带有“迂回战术”特征:“遇到阻力就会怀疑方向,转而采取新策略。有时再坚持一下可能就突破了,但他总认为正面进攻不行就要绕道,缺乏持久耐心。”这种风格在纳米AI搜索的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产品功能不断迭代,但量子位智库数据显示,2025年7月其Web端访问量下降超15%,用户粘性面临严峻考验。

与传统搜索巨头的对比更凸显360的困境。百度、谷歌通过AI搜索实现了月活用户增长和使用时长提升,广告业务随之受益。谷歌AI Overview月活达20亿,百度App月活7.35亿,搜索广告收入分别增长12%和实现库存扩大。而360的互联网广告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收入20.95亿,与去年基本持平。纳米AI搜索虽尝试智能体会员付费模式,但国内尚无C端专业智能体收费的成功案例,Manus等竞品已转向出海市场。

面对增长乏力,周鸿祎近期明显低调许多。360集团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提升产品体验,更是如何将流量转化为实际业绩。在底层模型能力缺失、产品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下,单纯的营销投入难以带来持久增长。这场持续一年的AI搜索战役,正考验着360的战略定力与技术实力。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