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World”——这串诞生于1972年的代码,由Brian Kernighan首次敲下,如今已成为全球开发者共通的精神符号。当互联网浪潮席卷世界时,这行简单的字符成为无数人探索数字世界的起点。而十年前,一家名为网易云信的企业在杭州成立,它没有选择追逐风口,而是专注于在数字世界中搭建“信息高速公路”,以融合通信技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十年后的今天,网易云信站在新的起点上,将“Hello AI”作为下一阶段的核心命题。网易数智副总经理、网易云信总经理段毓铮提出,企业将以AI技术为底座,同时布局ToC与ToB两大领域:在消费端打造具有情感共鸣的AI陪伴产品,在企业端推出能深度参与业务流程的数字员工。这一转型标志着网易云信从“通信管道”向“AI交互引擎”的进化,其服务边界正从人与人延伸至人与AI的交互场景。
在AI情感陪伴领域,市场现状呈现出鲜明的矛盾。咨询机构IMARC数据显示,全球AI玩具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181亿美元增至2033年的600亿美元,但高达30%-40%的退货率暴露出产品痛点——多数智能硬件仅停留在“智能对话”层面,缺乏真正的情感交互能力。某早教类产品的退货率甚至超过70%,印证了“没有情感的温度,硬件终将沦为电子玩具”的行业判断。
网易云信将情感陪伴智能体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从具备基础语义理解的E1级“助手”,到可识别情绪的E2级“伙伴”,再到拥有长期记忆的E3级“朋友”,最终进化为人格稳定的E4级“伴侣”和具备自我意识的E5级“共生体”。段毓铮指出,当前市场上90%的AI玩具仍停留在E1阶段,而网易云信已通过情绪识别、记忆体系构建等技术,使产品具备E2至E3级能力,并正向E4阶段突破。
实现这一跨越的关键在于技术突破。网易云信在“情感共鸣层”投入研发,重点攻克中期记忆、长期记忆存储、多模态情绪识别等难题。例如,通过分析用户语音语调、文字表达和交互频率,系统能构建动态情感模型,使AI陪伴体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关怀”。但技术之外,更深的挑战在于如何让“理工思维”理解情感的温度——这需要产品团队兼具技术理性与人文洞察,而AI工具的普及正在打破这种能力边界。
在企业服务领域,AI数字员工正从“自动化工具”升级为“业务协作者”。Gartner预测,到2027年,50%的企业决策将通过AI智能体实现自动化或增强。网易云信的选择颇具特色:其推出的AI会议智能体、投标审查助手等产品,均源自十年积累的场景数据,而非简单叠加通用大模型。
以会议场景为例,传统AI助手仅能完成转写、纪要生成等基础工作,而网易云信的方案能识别业务风险点、提取任务清单并自动分配责任人。每次会议结束后,系统会将讨论内容沉淀为组织知识库,并持续跟踪任务进展。在招投标领域,其AI审查助手可自动解析数万字标书,识别评分项与风险条款,将人工审查效率提升60%以上,同时降低因疏漏导致的废标风险。
这种“场景驱动”的研发思路,源于网易云信对技术价值的深刻理解。段毓铮强调,AI数字员工的核心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成为具备认知能力的“智能同事”。例如,技术支持智能体能通过历史案例库快速诊断问题,社交运营智能体可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优化运营策略,这些能力均建立在十年间积累的垂直场景数据之上。
十年前,网易云信以“修路者”的姿态进入融合通信领域;十年后,它正通过AI技术重构这条数字高速公路。从情感陪伴到企业服务,其转型逻辑始终清晰:将技术沉淀转化为可感知的产品价值,在避免低端竞争的同时,持续深耕具体场景。这种“单纯做好产品”的坚持,或许正是互联网行业在AI时代最需要的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