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星巴克牵手博裕资本:外资品牌在华谋变,本土化创新成突围关键

   时间:2025-11-07 18:20 作者:陈阳

当星巴克以40亿美元出售中国业务60%股权、引入博裕资本作为战略投资方时,这场交易不仅重塑了外资品牌在华的发展路径,更成为跨国企业本土化转型的标志性事件。面对中国咖啡市场格局的剧变,曾经的市场领导者正通过"品牌+资源"的深度绑定,寻找突破增长瓶颈的新答案。

市场份额的剧烈波动最能说明问题。从巅峰时期占据42%的中国咖啡市场,到如今14%的占比,星巴克的行业地位已被瑞幸(2.6万家门店)、库迪(1.5万家门店)等本土品牌超越。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更具警示性:新开门店数量同比骤降41.78%,部分商场甚至开始调整与星巴克的合作条款。这种"从座上宾到边缘化"的转变,迫使企业重新审视在华战略。

博裕资本的入局绝非简单的资金注入。这家手握SKP高端商业体资源、深度绑定蜜雪冰城供应链的投资机构,恰恰补足了星巴克扩张的两大短板:下沉市场的渠道渗透能力与商业地产议价权。按照130亿美元的整体估值计算,星巴克中国业务在保留40%股权和品牌授权收益的前提下,依然保持着可观的资产价值。这种"退一步进两步"的资本运作,为外资品牌提供了转型样本。

战略调整的成效已初步显现。通过"非遗概念店""自习室模式"等创新,星巴克将1800余家门店改造为宠物友好、骑行社群等主题空间,在维持"第三空间"核心价值的同时,拓展了消费场景边界。产品端同样动作频频:无糖系列契合健康消费趋势,20元价格带产品吸引价格敏感群体,迪士尼联名冰摇茶等非咖产品则模糊了咖啡与茶饮的界限。最新财报显示,中国区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同店销售增长,门店经营利润率保持两位数环比提升。

这种转型路径与跨国餐饮巨头的实践形成呼应。百胜中国分拆后引入春华资本与蚂蚁金服,门店规模突破1.6万家;麦当劳通过特许经营模式,在2024年末将中国门店增至6820家,并计划2025年再开1000家。这些案例证明,外资品牌在华发展的2.0阶段,需要的不只是资本,更是对本土市场的深度理解、数字化运营能力与供应链整合优势。

但挑战依然存在。下沉市场的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高成本扩张如何平衡利润?标准化"第三空间"能否适应县域消费习惯?这些问题考验着星巴克的平衡能力。当肯德基的老北京鸡肉卷、麦当劳的油条豆浆成为本土化经典,星巴克需要在保持高端调性的同时,避免陷入低价竞争的漩涡。

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已进入"马太效应"与"百花齐放"并存的新阶段。头部品牌凭借规模优势持续扩张,消费者对品质与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对于所有外资品牌而言,未来的竞争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本土化创新"与"品牌基因"的有机统一。星巴克与博裕的携手,正是这种平衡术的最新实践。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