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互联网舆论场上针对美团的批评声浪高涨,形成了一边倒的态势。然而,深入分析美团为何频遭非议,并非仅仅因为其被指压榨骑手和商家,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逻辑。
美团作为互联网巨头,其商业模式和业务结构决定了它具备强大的社会属性。它不仅是商品与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与大众利益紧密相连,更是一个拥有数亿用户、服务范围广泛的平台企业。这种特性使得美团在享受规模效应带来的商业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极高的舆论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哪怕只是微小的负面情绪,也可能迅速传播放大,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短视频时代,内容传播更加情绪化,这进一步加剧了美团的舆论危机。传统的图文时代,公关工作主要侧重于处理具体事件,而在短视频时代,处理情绪变得尤为重要。美团作为基础设施企业,其“舆情体质”在短视频时代被无限放大,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轩然大波。
从公关角度来看,美团面临的舆论挑战尤为艰巨。与其他大厂相比,美团公关的难度系数极高。例如,腾讯作为社交基础设施,其公关工作相对容易,因为腾讯不直接靠微信变现,而是通过广告和游戏业务盈利,与大众的距离感相对较强。而美团的外卖业务直接触达用户,服务频次高、规模大,使得其社会属性极为突出,舆情风险也随之增加。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美团在最近的舆论风波中并未出现明显的公关失误。它没有因为操作不当而引发二次舆论危机,整体上保持了稳健的姿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美团的公关策略完美无缺。事实上,美团在处理舆情时显得过于理性,忽视了短视频时代情绪的重要性。围绕事实进行传播固然重要,但在情绪化的舆论场上,情绪往往比理性更有力量。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美团已经开始调整公关策略。它开始通过骑手视频号等渠道,让骑手亲自发声,用情绪化策略去处理情绪化危机。这种做法有助于美团在舆论场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缓解负面情绪的传播。
美团还需要从制度层面出发,解决公关与业务之间的冲突。在许多大厂中,公关部门往往配合业务部门开展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关的自由度和话语权。然而,对于基础设施类企业来说,公关工作具有长期性和模糊性,不能单一维度地用KPI来衡量。因此,给予公关部门更高的话语权和自由度,有助于更高效地维护品牌形象。
回顾美团的历史,它曾多次面临重大挑战,但每次都成功挺过难关。从“百团大战”到阿里本地生活集团的竞争,再到抖音的入局,美团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如今,京东带着配送能力和舆论优势进入外卖市场,再次为美团带来了新的挑战。然而,有挑战也意味着有机遇。不断有强大的对手出现,有助于美团打破组织惰性,激发团队活力,打破旧边界,建立新边界。
在商业世界里,平衡是永恒的主题。美团需要在业务与公关、营收与成本、需求与供给之间找到平衡点。无论是零售还是外卖业务,巨头们总是在玩这样的平衡术。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美团如何打出自己的牌,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团的骑手队伍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数百万骑手不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美团赢得了市场份额和用户口碑。因此,美团需要更加关注骑手的权益和福利,确保他们在辛勤工作的同时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
在舆论场上,美团需要更加积极地回应公众的关切和质疑。通过透明化的信息披露和有效的沟通机制,建立与公众之间的信任桥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美团还需要不断创新和进取。在保持现有业务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和增长点。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