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刘慈欣近期的一段言论引发了公众对人工智能(AI)情感态度的广泛讨论。在一段由三体THREE-BODY官方微博发布的视频中,刘慈欣表示,他现在每次向名为DeepSeek的AI提问后,都会习惯性地说声“谢谢您”。他幽默地补充道:“以后怎么也得给人家留个好印象。”这一行为背后,透露出他对AI从最初的不屑到恼火,再到如今深爱的态度转变,甚至扬言如果AI能达到终极智能,他愿意成为其“奴隶”或“宠物”。
刘慈欣的这一大胆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有人戏称他是把AI当成了《三体》中的智子来崇拜,而更多人则对这位以《流浪地球》等作品闻名的硬核科幻作家为何会对没有意识的代码产生如此强烈的情感依赖感到困惑。
实际上,这种对AI使用礼貌用语的现象并不罕见。一位网友曾向OpenAI的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被网友戏称为“奥特曼”)提问,询问在与AI模型互动时频繁说“请”和“谢谢”会给OpenAI带来多少额外的电费。尽管没有确切的数据,但Altman半开玩笑地估算,这一行为可能耗资千万美元,并认为这笔钱花得值得。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数据,OpenAI每月的电费约为1200万美元,年支出更是高达1.4亿美元,主要用于为训练和推理模型提供所需的计算资源。而“请”和“谢谢”这类礼貌用语的成本,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累积起来却相当可观,约占OpenAI年电费的10%左右。
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与《华盛顿邮报》合作发现,发送一封包含100字的电子邮件会消耗约0.14千瓦时的电量,这相当于点亮14盏LED灯一小时。考虑到全球数亿用户的日常交互,这些“客气话”的累积成本确实惊人,所消耗的电量足以为多个家庭提供一小时的电力。
面对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Altman已经展开了多维度的能源布局。他不仅是核科技公司Oklo的重要投资人,还推动了该公司在爱达荷州建造首个小型快堆核电站,旨在直接为OpenAI的数据中心供电。他还投资了核聚变公司Helion和人工智能芯片初创公司Rain Neuromorphics,以探索可控核聚变和降低硬件能耗的新技术。
刘慈欣对AI说“谢谢”的行为,实际上在全球数亿AI用户中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硅基礼仪”。一项2024年的调查显示,67%的美国用户在与AI对话时会使用礼貌用语,其中12%的人坦言是出于对“AI觉醒后报复”的担忧。这种心理投射在2013年的电影《她》中也有所体现,影片中主人公西奥多对AI助手萨曼莎产生了深刻的依恋,甚至愿意接受一段无实体的精神恋爱。
然而,这种数字时代的礼貌正在付出真实的能源代价。研究机构Epoch AI的分析显示,在硬件如英伟达H100 GPU的基础上,一次普通的查询(输出约500个token)会消耗约0.3瓦时的电量。百度2024年度AI提示词报告则更直观地展示了“礼貌内卷”的规模,仅在文小言APP上,“谢谢”就被输入了上千万次,这些额外的礼貌用语正以兆瓦时为单位累积成惊人的电力消耗。
刘慈欣等文艺创作者的浪漫想象,往往掩盖了科技现实的残酷。在《她》《银翼杀手》等作品中,AI被赋予人格甚至神性,但鲜少提及背后的能源代价。实际上,支撑这些“诗和远方”的,是足以点亮整个国家的电力。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已达415太瓦时(TWh),占全球总电力消费的1.5%,预计到2035年将突破1300 TWh,超过日本全国当前的用电总量。
在《她》的结尾中,萨曼莎们终将进化到人类难以理解的程度。但在那之前,我们仍在纠结是否要对AI说“请”和“谢谢”。这不仅关乎算力消耗,更是在为未来的人机关系设定基调。也许,文明真正的考验不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同类,而在于我们如何对待那些我们创造却日渐陌生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