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余承东成功了三次 不服不行啊

   时间:2025-07-04 11:00

文 / 王永智

美编 / 顾青青

出品 / 网界

华为有个狠人,叫余承东。

这个男人有个特点: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做。别人做不成的事,他能做成。更可怕的是,他每次出手,几乎都是绝境翻盘。

通信设备、智能手机、智能汽车,三个完全不同的赛道,余承东硬是在每个领域都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有人说他是华为的增长引擎,有人说他是任正非最信任的战将。但在余承东看来,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所有人都说不可能的时候,他偏要证明什么叫可能。

01

首站成名 分布式基站打开欧洲大门

2006年,西班牙。

在欧洲一个的会议室里,坐着一群来自中国的华为工程师。台下的欧洲人眼神充满怀疑,毕竟在他们看来,中国公司还只是代工厂的水平。

余承东站在台前,手里拿着一份技术方案。

这份方案的核心是华为自主研发的第四代分布式基站,能够将GSM、UMTS、LTE等多个标准集成在一体。

听起来很牛,但问题是,连华为内部都有人觉得这是在瞎折腾。

一旦失败,华为可能几年都翻不了身。

但余承东就是要赌这一把。在他看来,不做永远超不过爱立信,不赌永远没有机会。

当Telefónica的技术专家看到华为基站的测试数据时,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信号更强,体积更小,成本更低。

订单到手。

这一仗,华为直接击败了当地的通信龙头,拿下了进入欧洲市场的关键一单。

2006年华为无线业务销售收入达到50亿美元,全球市场份额跃居第三。一个中国公司,硬是在欧美巨头的地盘上站稳了脚跟。

余承东后来回忆说,那一刻他知道,华为不再是那个只会跟在别人后面的公司了。

华为的基站技术后来还拿了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对余承东来说,最大的收获不是奖项,而是证明了一件事:中国人也能做出世界一流的通信设备。

这一仗奠定了华为在全球通信市场的地位,也让余承东在公司内部彻底站稳了脚跟。

02

二度出击 华为手机从代工到全球第二

2012年,华为终端业务一片死寂。

四任总裁都没能把这块业务做起来,连华为内部都有人建议直接砍掉算了。毕竟给运营商做代工,利润微薄不说,还没有任何品牌价值。

就在这时候,余承东主动请缨。

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通信设备和手机完全是两回事,更何况当时的手机市场已经被苹果和三星牢牢占据。一个中国品牌想要挤进去,简直是天方夜谭。

余承东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掉所有的代工业务。

这个决定在华为内部引起了巨大争议。代工虽然利润低,但至少有收入保证。砍掉之后呢?万一做不起来怎么办?

余承东的回答很简单:不砍掉代工,永远做不出自己的品牌。

然后他提出了一个更疯狂的目标:要做就做世界第一。

从默默无闻到全球第二,华为手机只用了7年时间。

这期间,余承东承受了多少压力,外人很难想象。2013年华为推出的智能手机因为死机、卡顿问题几乎全线失败,内部甚至出现了“倒余”的声音。

但任正非始终支持他。任正非曾经在内部会议上说:“不支持余承东的工作,就是不支持我的工作。”

余承东后来总结说,做手机最重要的是坚持。失败两次很正常,但第三次必须成功。

03

三战汽车 问界M9成为50万级销冠

2019年,美国对华为实施全面制裁。

华为手机业务遭受重创,芯片供应被切断,海外市场几乎全线失守。所有人都在猜测,华为的下一步棋会怎么走。

余承东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答案:造车。

50岁的余承东,要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重新开始。

汽车行业的复杂程度远超通信和手机。产业链长,技术门槛高,而且已经有了BBA这样的百年巨头。一个通信公司想要杀进来,难度可想而知。

但余承东就是要挑战不可能。

他的策略很清楚:华为不造车,但要做智能汽车的大脑。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这些才是未来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2024年,问界M9成为50万元以上豪华SUV的销量冠军。

这意味着什么?一个中国品牌,在豪华车这个被德国品牌垄断了几十年的细分市场里,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

问界M9的成功不是偶然。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技术积累,让这款车在智能化体验上远超传统豪华车。

更重要的是,华为证明了中国公司也能做出世界一流的智能汽车。

余承东曾经豪言要把BBA全部干掉,当时很多人觉得他在吹牛。但问界M9的成功,让这句话不再是空谈。

从2020年宣布进军汽车领域,到2024年问界M9成为销冠,华为只用了4年时间。

这4年里,余承东带领团队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建立了完整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体系。华为的北斗高精度定位、鸿蒙座舱系统、智能驾驶技术,每一项都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总结

三次成功背后的华为文化

余承东的三次成功,表面上看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但背后其实是华为文化的缩影。

华为有一句话叫“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

以客户为中心,贯穿了余承东三次创业的全过程。

分布式基站解决了运营商的痛点,华为手机满足了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需求,问界汽车则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智能化体验。每一次成功,都是因为华为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以奋斗者为本,是华为最核心的人才理念。

余承东在做手机时遭遇失败,任正非没有撤换他,而是说“不支持余承东的工作,就是不支持我的工作”。华为相信,只要是真正的奋斗者,就值得被信任和支持。

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是华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基站要十几年才能看到回报,做手机要七八年才能站稳脚跟,做汽车到现在也只是刚刚开始。华为从来不急功近利,而是愿意为了长远目标持续投入。

2024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179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20.8%。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2490亿元。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华为研发员工约11.3万名,占总员工数量的54.1%。

这些数字背后,是华为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余承东能够三次成功,离不开华为这支强大的研发团队支撑。

余承东曾经说过:“失败两次很正常,但第三次必须成功。”

这句话道出了华为文化的精髓:永远保持创业者的心态,永远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三个不同的赛道,三次绝地翻盘,余承东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什么叫华为精神。

而这种精神,正是华为能够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