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再度展现出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强硬姿态,以关税作为谈判筹码,向全球百余个国家发出了最后通牒。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这些国家在8月1日前与其达成贸易协议,否则将面临关税水平回升至4月2日的状况。特朗普在发出这一通牒时态度坚决,表示无论对方是否接受,这一决定都将执行。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在不同场合表达了类似立场,他甚至将矛头指向了与美国贸易往来较少的小国,试图通过施压将这些国家也卷入关税战。贝森特强调,8月1日不应被视为新的谈判期限,而应作为最终实施关税的时间点,以此迫使更多国家尽快坐到谈判桌前。
回顾4月2日,特朗普曾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在10%基准税率基础上加征高额关税,但随后通过谈判设定了90天的暂停期,该暂停期已于7月9日到期。这意味着,若未能达成协议,许多国家将面临最高达70%的对等关税。
然而,面对美国的强硬态度,积极响应并与其进行谈判的国家并不多。目前,仅有中国、英国与美国达成了框架性协议,而越南的协议也尚未最终敲定。特朗普曾坦言,即使最终达成协议,也不一定能获得更低的税率,因为美国保留了对协议最终解释的权利。
美国的这一系列举措背后,隐藏着其多重战略目标。首先,美国希望通过提高关税来缩减贸易逆差,推动制造业回流,并增加财政收入。通过增加进口商品成本,降低外国商品竞争力,从而扩大美国商品的市场占有率,缓解长期贸易失衡问题,特别是在汽车和钢铁产业方面。
其次,随着中期选举的临近,美国两大党派都在积极争取选票。特朗普所在的共和党也不例外,他们试图通过关税手段重塑美国贸易规则,提高议价权,以此巩固选民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试图通过关税遏制中国的崛起。过去,美国主要关注俄罗斯,但如今发现中国已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甚至推动了人民币交易,这无疑威胁到了美国的供应链和美元霸权地位。
在此背景下,“特里芬悖论”成为了一个关键词。该悖论揭示了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通过债务货币化来维持其霸权地位的现实。美国利用关税手段压缩贸易逆差,同时迫使贸易伙伴陷入美元陷阱,以此填补财政赤字,维系美债信用,巩固美元的国际地位。
然而,长期来看,这种策略无异于“自损”。它不仅可能激起更多国家的不满,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进程,还可能让已经“霸权透支”的美国面临更大的历史风险。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正在推动多元货币秩序的建立。例如,“清迈机制2.0”下,东盟与中日韩达成协议,同意使用人民币和日元进行结算。金砖国家也在推动本币结算,进一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随着中国技术的不断提升,“数字人民币”还建立了实时跨境结算网络,成本远低于传统的SWIFT系统。
在“特里芬悖论”的背景下,单一主权货币的失衡已成为定局。而中国主导的多元货币秩序,或将成为未来更为稳定的新范式。与此同时,特朗普还面临着来自国内的压力,如马斯克公开成立的“美国党”就对其构成了挑战。最终,这场关税战可能会因违背历史潮流而遭受反制,沦为一场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