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搜狐酒馆第19期|兰菊:酒类播主要成为“翻译者”,用“文化+情感”破圈

   时间:2025-04-25 18:08 作者:搜狐财经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酒旅融合"正成为酒企战略布局的新方向。在这一趋势下,酒类内容创作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承载着品牌文化的传播使命,更是连接消费者情感的重要纽带。

4月18日,搜狐酒业播主陈子健连线搜狐视频美食播主兰菊,开启搜狐酒馆第19期节目,旅行中那些难忘的酒故事,深度探讨酒文化与旅行体验的融合创新,直播热度33万+。

本次对话中,兰菊用"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酒旅文化的核心价值:首先是从产品品鉴向场景体验转变,其次是从单向传播向互动共创转变,最后是从单一文化向跨界融合转变。

关于酒类内容创作的新机遇,兰菊重点分享了五大方向:第一是地域特色酒品的深度挖掘;第二是传统工艺的现代表达;第三是年轻化饮法的创新探索;第四是情感记忆的价值转化;第五是全球化视野的本土实践。

以下是直播全文,供行业人士参考。

行业趋势:从“产品消费”到“体验消费”的转型

陈子建:您作为资深旅行美食播主,如何看待当前酒类消费与文旅融合的新趋势?

兰菊:我认为这与搜狐视频播主肖竹青老师提出的“场景营销”不谋而合。现在的

消费者不再只为酒本身买单,而是为背后的故事和体验付费。

比如我在贝加尔湖遇到的当地伏特加,瓶身刻着湖区地图,用松子入酒——这种地域符号和酿造工艺的独特性,让游客愿意为“把贝加尔湖带回家”的情感价值支付溢价。酒企若能挖掘这类“在地性”文化IP,就能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陈子建:这种趋势对内容创作者有什么启示?

兰菊:播主需要成为“文化翻译者”。

比如解说白酒时,不能只说“窖香浓郁”,而要像导游一样带观众“云游”泸州老窖的1573古窖池,讲清楚泥窖微生物如何影响风味。我的视频常以“旅行日志”形式呈现,用场景化的语言替代专业术语。

国际案例:伏特加与龙舌兰的文化密码

陈子建:您珍藏的俄罗斯伏特加背后有什么特别故事?

兰菊:透明瓶是贝加尔湖水酿造的原味款,白瓶添加了湖区松子。当时在露营时被当地人邀请共饮,尽管语言不通,但通过比划了解到:这款酒才是真正的“土特产”,而非超市常见的国际品牌。俄罗斯大叔的热情让我明白,酒是打破文化隔阂的“社交货币”。

陈子建:墨西哥龙舌兰的饮用仪式似乎更狂野?

兰菊:确实,当地有两种喝法:一种是“Tequila Pop”,要用力砸桌让气泡翻涌;另一种是经典的“舔盐-饮酒-咬柠檬”三部曲。但千万别小看这些仪式——盐和柠檬实际是中和龙舌兰植物毒性的古老智慧。那次我因游戏喝到断片,至今想不起玩的是什么,但记住了这种“危险又迷人”的饮酒文化。

中国机遇:白酒年轻化与文旅融合

陈子建:您认为中国白酒如何吸引年轻消费者?

兰菊:首先要打破“厚重传统”的刻板印象。我在泸州老窖调酒工坊DIY了一款“孤品”(展示酒瓶),用80年调味基酒和30年窖藏勾调。这种参与感很强的体验,能让年轻人从“旁观者”变成“创作者”。其次要学鸡尾酒的视觉营销——今年搜狐酒馆用白酒做基酒调创意饮品就是很好的尝试。

陈子建:对酒旅路线的规划有什么建议?

兰菊:四川堪称“中国酒旅黄金线”:从绵竹剑南春的唐代“天益老号”窖池,到泸州老窖的1573国宝窖群,再到宜宾五粮液的“十里酒城”,每条路线都是活态历史。建议酒企联合文旅部门开发沉浸式项目,比如在李渡酒庄体验宋代蒸馏工艺,或是在茅台镇参与端午祭麦仪式。

内容创作:用“文化+情感”破圈

陈子建: 酒类播主如何做出差异化内容?

兰菊:记住一个公式:专业度×共情力=传播力。

比如讲单宁,我会说“像咬了一口未熟的柿子,舌尖发紧”;品茅台时则回忆父亲珍藏酒瓶的往事。观众可能记不住理化指标,但会记住“柿子味”和亲情故事。

陈子建:对即将到来的搜狐播主大会有何期待?

兰菊:希望看到更多“破圈”碰撞!比如调酒师与非遗传承人合作,用白酒调制“敦煌飞天”主题鸡尾酒;或让Cosplay播主演绎“贵妃醉酒”新编。播主大会就该像一杯鸡尾酒——基酒是专业,配料是创意,杯口的跳跳糖就是意想不到的火花!

行业建议:长期主义的“酿酒哲学”

陈子建:在经济下行期,酒类从业者该如何应对?

兰菊:我的建议和酿酒一样需要“耐心”:深耕文化价值,像保护老窖池一样守护品牌故事,比如录制口述历史纪录片;轻资产创新:学俄罗斯大叔用露营场景卖酒,低成本打造体验活动;跨界共生:联合茶饮、烘焙等行业开发联名产品,共享用户资源。

陈子建:最后,请用一句话总结酒与旅行的关系。

兰菊:“履迹如酒,越陈越香”——每一段旅程都是生命的发酵,时间的沉淀会让记忆愈发醇厚。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