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家电市场的辉煌时期,康佳电视曾是无数家庭的客厅主角。上世纪90年代,凭借“康佳彩电,品质卓越”的广告口号,这家深圳企业凭借其高性价比和稳定性能迅速抢占市场。在其鼎盛时期,康佳电视的年销量突破千万台,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20%,稳坐行业前三甲,与另外两家企业一同被誉为“彩电三巨头”。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智能化和高端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康佳似乎逐渐掉队。
根据最新财报,2024年康佳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11.15亿元,同比下降37.73%;归母净利润为负,亏损32.96亿元,同比下降52.31%。市场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在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排名中,康佳已跌至第五位,市场份额为7.2%,落后于海信、TCL、小米和创维。在高端市场(8000元以上价位段),康佳电视的份额更是不足1%,几乎被市场边缘化。这位曾经的“彩电王者”,为何在智能化的大潮中逐渐失去光芒?
回顾康佳电视的崛起历程,技术曾是它的核心竞争力。1999年,康佳推出中国首台高清晰数字电视,打破了外资品牌的技术垄断;2008年,其自主研发的“运动高清”技术解决了液晶电视动态画面拖影的问题,市场份额飙升至22%。那时的康佳不仅是国产电视的技术标杆,更是“中国制造”的骄傲。
然而,智能电视时代的到来让康佳迷失了方向。2013年,小米以“互联网电视”的概念进入市场,凭借低价策略和MIUI系统迅速抢占年轻用户群体。面对小米的冲击,康佳选择了价格战,推出大量低价机型。这一策略虽然短期内稳住了销量,但严重损害了品牌形象。数据显示,2015-2020年间,康佳电视的平均售价从3200元降至1800元,成为了“性价比”的代名词。
更为关键的是,技术投入的减少让康佳与行业趋势渐行渐远。当海信投入巨资研发ULED和激光电视,TCL押注Mini LED和量子点技术时,康佳却将资源分散到代工生产和多元化业务(如半导体、环保等)。2024年财报显示,康佳集团的研发费用仅为9.8亿元,其中电视业务占比不足30%,而同期海信视像的研发投入高达28亿元。技术短板直接体现在产品上:康佳的高端机型仍以“4K+HDR”为卖点,而竞争对手已普遍搭载AI画质引擎、分区背光等前沿技术。
康佳的衰落,是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失败的缩影。外部,技术派巨头筑起专利高墙,互联网新贵以生态链降维打击;内部,管理层沉迷于过去的“规模神话”,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当傲慢与平庸交织,企业的衰败便不可避免。
在国际品牌与本土新势力的双重夹击下,康佳陷入了困境。索尼、三星通过“XR认知芯片”“量子点矩阵”等技术优势,牢牢占据高端市场;小米、华为则以“手机+电视+IoT”的生态链,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康佳夹在中间,既无法用技术说服中产消费者,也无法用生态绑定大众市场,最终陷入“性价比不如小米,画质不如海信”的尴尬境地。
内部问题同样严重。康佳的研发部门已成为“销售附庸”,一位匿名工程师透露:“公司考核专利数量,却不重视技术含金量。领导常说‘拿外观专利凑数,成本低还能宣传’。”这种“伪创新文化”直接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2024年,康佳万元级以上电视的返修率高达8%,远超行业平均的3%。
康佳的决策层也显得保守和封闭。公司仍沿用“家族式管理+职业经理人”的治理模式,重大决策需经“创始人办公室”批准。2023年,产品团队提议研发“可卷曲OLED电视”,却被高层以“风险太大”为由否决;同年,海信凭借全球首台卷曲屏激光电视获得红点设计大奖。这种保守的决策机制扼杀了康佳的创新可能。
电视行业的竞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者不再仅仅为“4K分辨率”买单,而是更加注重“120Hz游戏适配”“家庭巨幕影院”“智能家居中枢”等场景体验。然而,康佳仍然将价格战视为主要竞争手段。2024年,其主力机型均价同比下降15%,但销量仅微增2%。反观TCL,凭借“领曜芯片M2+576分区控光”技术,将98英寸巨幕电视的均价拉升至2.5万元,仍然供不应求。当竞争对手用技术定义需求时,康佳却在用降价讨好存量市场。
康佳的线下门店也曾是其荣耀的象征,如今却成为负担。随着直播电商和私域社群的兴起,康佳仍然依赖传统的“导购话术”和“清仓甩卖”策略。财报显示,线上销售占比仅为28%,这不仅是渠道失衡的体现,更是组织僵化的证明。
康佳真正的顽疾在于其“家族式管理”的基因。当决策链被血缘和权力所束缚,当保守主义扼杀了冒险精神,所谓的“战略转型”便成为一场自欺欺人的表演。技术路线被短视的KPI所绑架,研发投入成为财报上的装饰数字。这种封闭的治理结构让康佳在技术爆炸的时代沦为旁观者。
行业从不缺乏颠覆者。当雷鸟以“开机无广告”挑战行业潜规则,当华为以“鸿蒙+麒麟”构建技术壁垒,当TCL凭借“面板+终端+内容”三栖作战时,康佳的应对策略却是将55英寸液晶电视价格压至999元,试图用“以价换量”维持生存。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导致净资产收益率(ROE)从2020年的5.1%跌至2024年的-3.8%,市值蒸发超过200亿元。
康佳的困境为所有传统制造企业敲响了警钟。当行业规则从“硬件参数”转向“用户体验”,从“单品竞争”升级为“生态战争”时,任何对技术革命的漠视、对用户需求的傲慢、对组织变革的抗拒,都将导致企业的衰败。康佳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振旗鼓,时间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