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德生
2025年3月,携程发布了一份让资本市场振奋的财报:全年营收533亿元,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72%,创下历史新高。出境游复苏、国际业务增长超120%、现金储备突破900亿元……这些数据似乎描绘了一个无可争议的行业霸主形象。
然而,光鲜的业绩背后,一场暗流涌动的矛盾正在发酵。
酒店业、消费者、甚至同行,都在用“打不过又离不开”形容与携程的关系。
一位连锁酒店经营者直言:“我们像在给携程打工,利润被抽走,但离开它连入住率都保不住。”
佣金争议,这个横亘行业二十年的顽疾,在携程的业绩狂欢中再次被推向台前。
01
携程的“好日子”:高增长背后的佣金逻辑
携程的业绩增长,本质上是“流量税”模式的胜利。
2024年,其住宿预订业务贡献了216亿元收入,占总营收的40%,而这项业务的核心盈利密码,正是向酒店收取的佣金。
尽管携程宣称综合佣金率仅为4.4%(国际巨头Booking、Expedia等高达12%-14%),但这一数据被业界质疑为“统计游戏”。
争议焦点1:综合佣金率的“障眼法”
携程的4.4%佣金率是机票、酒店、度假等业务的平均值。机票佣金率仅2%-3%,而酒店业务的真实佣金率普遍超过10%,部分中小型酒店甚至高达15%-20%。
对比国际巨头:Booking的佣金收入95%来自酒店,其14.3%的综合佣金率更贴近真实抽成水平。
争议焦点2:捆绑营销的隐性成本
除了基础佣金,酒店还需支付“推广费”以提升平台排名。
一位云南民宿主抱怨:“佣金涨到15%后,携程业务员暗示再交钱才能进首页推荐。我们利润不到20%,等于白干。”
这种“竞价排名”机制,让酒店陷入“不投入没流量,投入了没利润”的死循环。
02
酒店业的“囚徒困境”:逃离携程,可能吗?
1. 直销无力:会员体系的“伪命题”
华住、锦江等连锁酒店曾试图通过自有渠道减少对OTA的依赖,但收效甚微。2024年,华住来自携程的佣金支出同比激增244%,其自有会员占比仅76%,距离85%的目标遥遥无期。
2. 行业萎缩下的无奈妥协
2024年,国内酒店RevPAR(平均客房收入)同比下降6%,大量酒店被摆上货架甩卖。
一位商务酒店业主坦言:“现在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哪敢和携程撕破脸?” 携程的流量垄断,让酒店业在寒冬中不得不“饮鸩止渴”。
3. 国际巨头的“示范效应”
万豪、洲际等酒店集团虽限制OTA用户权益(如取消酒廊待遇),但收效有限。
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中国酒店连锁化率仅35%,分散的供给结构让携程的议价权难以撼动。”
03
消费者的“隐形代价”:低价幻觉与维权困局
携程的“低价战略”背后,消费者也在间接支付佣金成本:
机票陷阱:
返现后仍高于官网价(如2013年广州至长春头等舱返现715元后仍比官网贵2715元);
退改霸王条款:
2025年1月,消费者吴先生退票8279元国际机票,仅获68元现金+6824元代金券,且代金券半年后失效;
大数据杀熟:
2021年用户投诉携程“同一航班不同账户价格差千元”,平台归咎于“航司动态定价”。
这些争议的背后,是携程对上下游的绝对控制力——它既是裁判员(制定规则),又是运动员(赚取佣金)。
04
未来挑战:高增长能否持续?
1. 国际业务的“利润黑洞”
尽管携程国际业务增速超70%,但其毛利率已从80%降至79.3%,且未来需持续投入海外市场本地化,短期难见利润回报。
2. 技术赋能的“双刃剑”
携程力推AI优化服务(如行程规划效率提升58%),但这可能加剧垄断——算法推荐的高佣金酒店会进一步挤压中小玩家生存空间。
3. 监管风险升温
欧盟已对Booking启动反垄断调查,而国内酒店业集体呼吁“佣金透明化”。若政策风向变化,携程的盈利模式或面临重构。
结语:繁荣之下的结构性危机
携程的财报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旅游业的深层矛盾:平台经济的高效率与分配失衡并存。
当一位酒店业主说出“我们和携程的关系像一场不平等的婚姻”时,这不仅是商业博弈,更是一个关于垄断与创新的时代命题。
或许,真正的危机不在于佣金数字本身,而在于行业生态的僵化——当“携程税”成为所有参与者的默认成本时,创新的火种也将随之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