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顾青青 美编/柳晴雪 出品/网界
“当关税大棒砸向中国制造,有人选择退缩,有人却在危机中找到了新大陆。”2025年5月2日,美国正式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叠加特朗普政府对华关税飙升至145%的历史高位,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的“低价快销”神话几近崩塌。
但在这场风暴中,拼多多旗下的Temu却上演了一出“急转弯”——4月底,其美区半托管模式正式上线Y2中国直发,允许商家从国内直接发货至美国消费者手中。这一调整看似仓促,却暗藏深意:用供应链的极致弹性,对抗政策的不确定性。正如一位跨境卖家感慨:“以前是拼价格,现在是拼谁转得快。”
01
关税高压下的模式突围
Temu的崛起曾是一场“低价闪电战”。2022年9月上线美国后,全托管模式(平台包揽定价、物流、售后)叠加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红利,让中国工厂的1美元耳机、3美元连衣裙横扫市场。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如同釜底抽薪——免税门槛取消后,轻小件商品成本飙升80%,全托管模式下的库存积压风险陡增。
今年4月,Temu美区全托管业务近乎停摆,商品链接集体下架,售价全面上涨。洛杉矶消费者发现,平台上单价5美元以下商品涨幅超80%,结账页面甚至新增了“进口费用”一栏。
Y2模式应运而生:商家无需备货海外仓,国内直发美国,备货时效从2天放宽至9天,整体物流时效14天。虽然牺牲了速度,却换来了灵活测款、降低库存压力的空间。某电商创始人直言:“这是用时间换生存——先让卖家试水,爆款再备货海外仓。”
这一调整并非孤立。物流服务商准时达跨境通过TEMU官方认证仓考核,提供“24小时入库、8小时出库”的极致效率;ERP服务商妙手系统则接入Y2接口,实现订单自动分拣与报关。平台、服务商、卖家三方协同,构建了一条抗风险的柔性链路。
02
Y2模式的“双刃剑”
Y2模式本质是政策倒逼下的妥协。它类似亚马逊FBM(商家自发货),但Temu牢牢掌握定价权,商家仍需接受平台核价。这种“半自由”状态,既缓解了卖家的资金压力,也保留了平台对低价策略的控制。
然而,挑战同样尖锐:
1. 时效与体验的悖论:14天的物流周期远超半托管的“7日达”,消费者能否接受仍是未知数。洛杉矶乐达海外仓负责人夏天透露,不少卖家仍在观望,“万一特朗普5月下调关税,现在押注Y2可能血本无归”。
2. 合规门槛高企:Y2要求卖家独立清关、使用平台面单,中小商家难以达标。更残酷的是,Temu的罚款机制未放松——超时发货每单罚40元,而部分商品利润仅10元。
即便如此,Y2仍被视为“权宜之计中的最优解”。正如业内人士分析:“在关税和政策变动的夹缝中,能活下来的不是最强者,而是最灵活者。”
03
从“All in美国”到多极布局
Temu的调整不止于模式创新,更是一场战略重心的迁移。美国市场曾贡献其60%销售额,但2024年2月美区销售额环比暴跌32%,平台随即削减在美广告投放——从2023年四季度的63%骤降至2024年4月的38%,转而加码欧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这一转向早有伏笔:
- 欧洲本土化:在德、法、英国招募本土卖家,建立物流履约体系。海外电商机构Emerce预测,欧洲将贡献Temu全球35%-40%份额,取代北美成为最大市场。
- 跳板策略:加拿大被列为“政策避风港”,日本、拉美站点加速扩张。拼多多董事长陈磊强调:“差异化解决痛点,才能把出海蛋糕做大。”
分散化不仅是避险,更是寻找新增量。例如,半托管模式下,大件商品(如工地移动板房)因物流成本过高曾被忽视,如今依靠海外仓卖家填补空白,成为新增长点。
总结
当低价红利消退 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关税战与政策变局,正在重塑跨境电商的竞争逻辑。Temu的Y2模式,表面是物流链路的调整,内核却是中国供应链弹性的极致展现——用国内直发的“慢”换库存风险的“轻”,用多极市场的“散”换单一依赖的“危”。
这场变革中,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有动态的博弈与适应。正如马凯跃所言:“Temu率先展现了积极应对的动作,但模式进化仍有变数。” 当低价红利消退,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比谁更能忍受阵痛,比谁更快找到新平衡点。
未来,Temu若想守住“出海四小龙(Temu、TikTok、速卖通、Shein)”的领跑地位,需在供应链韧性、本土化合规、用户体验三者间找到微妙平衡。而对于数百万中国卖家,这场战役的启示或许是:在不确定的时代,唯一的确定性,是永远保持转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