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康佳集团身陷一场由股东朱新明发起的实名举报风波,指控其高管涉嫌虚增2018年业绩高达4000多万元。朱新明通过短视频平台公开此事,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对此,康佳方面坚决否认指控,称其内容不实,构成诽谤,并已报警处理。
业界有声音认为,此次举报或与朱新明所在公司未能完成收购时的业绩对赌有关,面临高达9.38亿元的业绩补偿追讨,举报行为可能是对此的报复。不过,真相尚待调查,但这一事件无疑给正处敏感时期的康佳集团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正当举报风波未平,康佳集团发布的财报又添新愁。财报显示,康佳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26.5亿至29.5亿元,但实际亏损高达32.96亿元,远超预期。同时,公司多位高管在业绩亏损严重的情况下,薪酬却有所上涨,如总裁曹士平薪酬增加16.7万元,副总裁杨波薪酬增加8.62万元,其他高管亦有不同程度的涨幅。
面对财报的尴尬数据和股东的实名举报,康佳集团的压力不言而喻。曾经作为“彩电三巨头之一”的康佳,如今却显得有些掉队。根据最新数据,康佳彩电2025年第一季度出货量不足50万台,市场份额已萎缩至不足5%,被TCL、海信、创维、小米等品牌甩在身后。
康佳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早在2003-2007年,康佳连续五年蝉联中国彩电销量冠军,但随后却未能把握住显示技术从传统CRT转向液晶的关键时机,反而将目光投向了房地产。2007年,康佳斥巨资进军房地产行业,而同期TCL、创维等彩电厂商则纷纷投资建厂,康佳因此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彩电销量逐渐被友商反超。
为了扭转颓势,康佳开始四处布局,尝试多元化发展。2017年,新任总裁周彬提出布局供应链管理业务,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该业务并未能持续带动康佳的业绩增长。同时,康佳还进军半导体业务,提出了“5-10年跻身国际半导体公司前列”的战略目标,然而时至今日,该业务依然未能形成规模效益,收入大幅下滑。
康佳的转型之路显得颇为坎坷。无论是房地产、环保还是半导体业务,都与康佳原有的消费电子业务缺乏协同性,难以形成有效的业务支撑。相比之下,TCL和海信的转型则显得更为稳健。TCL始终坚守产业升级的战略方向,即使在面临生死困境时也未偏离既定目标;而海信则凭借激光电视技术的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
康佳的研发投入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从2021年的6.16亿元降至2024年的4.98亿元。相比之下,vivo等科技巨头在跨界发展时,依然能够扎根主业生态,实现技术复利,推动业务增长。这反映了康佳在转型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战略方向和坚定的执行力。
然而,康佳的转机或许已经出现。4月8日晚,康佳A发布公告称,将拟由其他央企集团对本公司实施专业化整合,这将为康佳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央企整合,康佳有望缓解流动性危机,获得业务和资源上的全新赋能。同时,半导体业务等高投入、长周期的问题也有望得到缓解。
但康佳仍需谨慎面对战略转移的问题。若整合方能够精准匹配资源、剥离冗余管理与业务,康佳或许能够借此机会实现“重生”。在业务领域上做减法,在技术创新上做加法,将是康佳未来发展的重要取舍点。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康佳集团在市场上仍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此次央企整合的消息传出后,康佳股价连续上涨,市值突破120亿元。这反映出市场对康佳未来发展的期待和信心。我们也希望康佳能够抓住机遇,重整旗鼓,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