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近日迎来一起引人注目的更名事件,原中国环保能源(00986.HK)摇身一变,成为“杜甫酒业集团”,并自称实现了“诗酒第一股”的资本市场登陆。然而,这场看似光鲜亮丽的品牌升级背后,实则暗流涌动,引发了诸多质疑。
尽管杜甫酒业对外高调宣布其港股之旅,但香港交易所的公开信息显示,此次更名并未带来实控权的实质性转移。大股东郭莎和董倩依旧稳坐钓鱼台,分别持有8.28%和7.04%的股份,而四川杜甫酒业的实控人彭作权,仅通过45.57%的股权间接与之关联。对此,香颂资本的执行董事沈萌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所有权未发生变更的情况下,所谓的借壳上市难以成立,这更像是一场概念炒作。
市场的反应也印证了这一判断。更名当天,杜甫酒业集团的股价暴涨近80%,但好景不长,次日便回落了2.11%,市值如过山车般大幅波动。沈萌进一步分析称,宣传文章可能有意引导公众认知,为二级市场的炒作铺路。
杜甫酒业的战略合作方也备受争议。公司宣称与“上海元和资本”达成合作,但无论是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还是天眼查,都无法查询到这家企业的记录。另一合作方湖北溶洞酒业更是疑点重重,该公司成立于2022年,由两名自然人持股,且参保人数为零,被业内人士戏称为“空壳公司”。
杜甫酒业在销售目标上的雄心壮志同样令人担忧。根据协议,公司需要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三年内完成1.5亿元的销售额,年均目标为5000万元。然而,杜甫酒业在2024年前三季度的产值才刚刚超过亿元,且其核心市场主要集中在川渝地区,海外渠道建设几乎为零。同时,公司官网宣称的年产5000吨原酒产能也遭到质疑。四川某大型酒厂的负责人透露,500亩的酒厂实际产能仅为7000-8000吨,过度生产会严重影响酒质。与行业数据对比,杜甫酒业要实现1.5亿元的销售目标,其产能利用率显然存在疑问。
更为严重的是,杜甫酒业在资本运作上的急切性暴露出其经营上的困局。天眼查数据显示,公司两大股东汪中林、汪佳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股权遭到冻结。尽管彭作权在2019年入主后推动了“复兴”计划,但与陷入亏损的中国环保能源的合作,被外界视为“困境中的双向奔赴”。中国环保能源近十年来七度亏损,2024年的亏损更是扩大至1851万港元。
在A股白酒上市禁令未松动的背景下,港股成为了酒企“曲线救国”的选择。然而,港股投资者对白酒的认知有限,加之杜甫酒业缺乏全国化的销售渠道,其资本故事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酒类营销专家肖竹青表示,头部品牌的渠道下沉加剧了行业内的竞争,区域酒企的生存空间正被不断压缩。
杜甫酒业虽然提出了“百亿产值”的宏伟愿景,但现实却与之相去甚远。如果按照2024年前三季度30%的增速推算,其年销售收入仅为约1.7亿元,与目标相差近百倍。而公司试图通过“酒庄庄主制”等轻资产模式来打破困局,却也被质疑可能重蹈“贴牌乱象”的覆辙。
从珠宝商到“诗酒第一股”,杜甫酒业集团的更名狂欢不仅暴露了资本市场的叙事焦虑,也警示了企业短期炒作对品牌价值的潜在侵蚀。对于杜甫酒业而言,如何将资本市场的掌声转化为真实的业绩增长,将是一场对其讲故事能力和穿越行业周期硬实力的双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