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中国企业全球化浪潮:出海策略与挑战并存

   时间:2025-07-07 12:08 作者:吴晓波频道

近年来,全球贸易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中美两大经济体之间的互动调整,直接影响了周边国家的经济走向。自2018年起,中国对美国进口市场份额从约21%显著下降至13%,这一降幅中的大部分被墨西哥和越南所吸纳。这一趋势表明,在全球经济巨头的博弈中,其邻近国家往往能成为意外的受益者。

然而,更深层次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越南对美国出口的增加值中,中国产品的比重急剧上升,这反映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重新定位与聚集。当前,全球贸易领域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作为最大制造国的中国和最大消费国的美国,未来将如何重新建立联系与合作?

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遇到了多重挑战。首先,全球关税谈判的不确定性使得许多企业家持观望态度,形成了“自我冷冻”的心态。例如,日本与美国在钢铁和汽车领域的谈判久拖不决,即便新日铁通过收购美国钢铁公司做出妥协,也未能换取关税减免。这种不确定性促使中国企业需要增强应对不利消息的能力。

其次,传统的转口贸易模式面临困境。越南成立了特别工作小组,针对中国企业常用的转口贸易进行监管,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原产地验证变得更加精确。例如,中国制造的橱柜在2018年还大量出口美国,但到了2023年,这些橱柜再出现在美国市场时,产地已变为越南或马来西亚。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重新集结成为新的趋势。中国产能、工厂和供应链的出海成为焦点,移动工厂或“流浪工厂”现象尤为突出。中国家电产业在越南同奈省的迅速集结,仅四年时间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集群,展示了供应链全球重组的速度与规模。

从市场角度看,欧美市场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因行业而异。例如,美国对儿童车供应链的依赖很难替代,而玩具行业则高度依赖精细的供应链,如Labubu这类玩具的生产几乎离不开中国。供应链具有粘性,不同品类间的流动速度差异显著。中国企业需要细分产品至SKU层级,增强供应链的韧性。

东盟市场对中国企业具有吸引力,印尼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酒店业的繁荣,如德珑酒店和艺龙酒店的开业,表明印尼对中国投资者的新兴趣。非洲市场则相对复杂,印度市场规模庞大,有潜力成为未来的制造基地,但中资企业在印度市场近期面临外交关系不稳定带来的挑战。

中国企业出海需采取一系列策略以应对挑战。首要任务是建立认知管理体系,击破认知盲区。出海企业面临认知误差,如对风俗文化、法务、税务和官务等方面的理解不足。三星在印度因关税编号选取不当被罚款6亿美元,突显了风险的无处不在。中国企业需要加强咨询费用投入,建立合格的认知防御。

深度了解各国市场,重视合规是另一项关键策略。企业需要理解东南亚各国的建国历史和国民心性,以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和规避风险。例如,理解墨西哥的政党性质对投资决策至关重要,忽视地形特征可能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的延误。合规部门应提升至战略层面,确保企业在海外运营中的合规性。

优化地理空间布局,进行多工厂配置是应对关税瀑布效应的有效手段。企业需重新规划产能布局,考虑区域经济体的整体组合,而非单一国家。例如,东鹏饮料在越南设厂以满足当地消费者偏好,同时计划在印尼设厂以支持越南市场。

突破股权结构与成本体系是企业出海的成功关键。避免过度聚集导致的踩踏风险,通过合理的股权结构保障自身安全。同时,重新审视成本体系,建立综合运营成本体系,包括市场消费能力、物流运输等因素。

提升用户洞察力,结合本地视角观察用户需求,是将供应链能力与用户端结合的重要方式。例如,上海泰陌通过洞察美国人对美发工具的需求,结合中国强大的供应链,成功打开了美国市场。

最后,重构组织能力,培养属地化干部是企业出海长期成功的保障。企业需要克服对海外市场的陌生感,允许使用外部咨询资源,重构适应海外市场的组织能力。同时,耐心培养属地化干部,为未来海外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