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AI时代资源开放成关键,“计算卫星”或开启深空探索新篇

   时间:2025-09-12 04:21 作者:赵云飞

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的开幕式暨主论坛上,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发表了重要观点。他指出,从代码开源到资源开放,这一转变已成为AI领域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数据与计算资源的共享是推动AI技术持续突破的核心要素,而开源模型与闭源模型的路线选择,正成为全球AI竞争的关键变量。

王坚以历史为镜,回顾了1998年浏览器Netscape的开源事件,认为这一决策是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转折点。如今,AI领域正经历类似的变革——今年1月前,全球顶尖基础模型几乎被美国头部企业垄断,但随着通义千问Qwen、DeepSeek等模型的开源,以及OpenAI CEO奥尔特曼公开承认“在开源战略上站错了队”,AI竞争的格局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开源模型通过共享资源,降低了重复开发的计算成本,让更多主体能基于已有成果创新,这正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引擎。

他进一步解释,当数据、模型与算力的规模呈指数级增长时,AI的发展已超越理论层面的进步,实现了质的飞跃。此时,资源开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模型权重的开放,本质是数据与计算资源的共享。有了开源模型,开发者无需重复消耗巨量算力训练基础模型,而是能专注于应用层的创新。”王坚强调,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推动了AI技术的普惠化。

在资源开放的框架下,王坚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构想——将AI与算力拓展至太空领域。他指出,太空是人类最大的未开发资源,而AI的出现将催生第四种卫星——“计算卫星”。这类卫星将突破传统通讯、导航、遥感的功能边界,具备在轨处理数据的能力。今年5月14日,之江实验室已成功将12颗卫星送入太空,并首次在星座上部署了8B参数的大模型。这些卫星并非简单搭载算法程序,而是完整复制了地面大模型的架构,能在轨道上独立完成数据处理任务。

王坚透露,该项目被命名为“三体计算星座”,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太空计算网络。他设想,未来这一星座将由无数主体共同参与建设与运营,卫星资源向全球开放,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申请使用。这一模式不仅为深空探索奠定基础,更解决了太阳轨道数据传输的难题——当卫星远离地球时,数据无法实时传回地面处理,唯有将AI与算力送入太空,才能支撑人类真正走出地球。

“人类迈向火星的征程中,计算与AI必须如影随形。这是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最令人激动的领域。”王坚的展望,为AI与太空技术的融合描绘了一幅充满想象力的蓝图。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