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亚马逊“蓝鸟”仓库机器人亮相:整合多任务,提升运营效率并助员工减负

   时间:2025-10-23 08:17 作者:顾雨柔

亚马逊在其仓储自动化领域再推创新成果——一款名为“蓝鸟”(Blue Jay)的多功能机器人系统正式亮相。该系统由多个悬挂于轨道的机械臂构成,末端配备智能吸盘装置,可精准抓取和分拣不同尺寸、形状的商品。据公司介绍,这套系统将原本需要三个独立工作站完成的拣选、分类和集货流程整合为一个高效单元,显著提升了仓库空间利用率和操作效率。

目前,“蓝鸟”系统正在南卡罗来纳州的一处仓库进行实地测试。初步数据显示,该系统已能承担亚马逊全球站点约75%的商品处理任务,涵盖拣选、打包、上架和集货等核心环节。公司技术团队表示,这套系统的设计初衷是减轻员工的体力劳动强度,同时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实现更高的运营密度。

作为仓储自动化领域的先行者,亚马逊的自动化布局可追溯至2012年。当年,该公司以7.75亿美元收购机器人企业Kiva Systems,开启了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序幕。此后数年间,其仓储网络陆续部署了多种功能各异的机器人,包括今年5月发布的具备触觉感知能力的“伏尔甘”(Vulcan)系统。这些技术积累使亚马逊逐步构建起覆盖货架取货、包裹分拣等全流程的自动化体系。

在宣布新系统的同时,亚马逊还推出了一款面向配送司机的增强现实(AR)智能眼镜。该设备集成人工智能、传感器和摄像头,可实时扫描包裹信息并通过投影界面显示导航指引、危险预警和任务提醒。司机视野中会清晰呈现客户地址、路线优化建议等信息,同时设备会通过音频提示潜在风险,如客户住所内的犬只等。眼镜配套的小型控制器设有紧急按钮,方便司机在行驶途中快速联系救援服务。据悉,该产品已与数百名司机合作完成多轮原型测试。

自动化技术的快速推进也引发了外界对就业影响的关注。《纽约时报》近日披露的内部文件显示,亚马逊自动化团队预计到2027年可通过技术升级避免在美国新增超过16万名员工招聘,每件商品的打包配送成本可降低约30美分。对此,亚马逊发言人回应称,相关数据仅反映特定团队的局部规划,不能代表公司整体人力资源战略。

公司强调,自动化升级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员工安全和工作体验。例如,通过引入机器人设备,可减少人工搬运重物的场景,从而降低工伤风险。不过,这一说法存在争议——2020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指出,配备机器人的亚马逊仓库工伤率反而高于传统设施。尽管如此,亚马逊仍在持续扩大自动化应用范围,其全球雇员总数已超过154万人(不含第三方承包司机),是美国第二大私营雇主。

为缓解员工对技术变革的担忧,亚马逊推出了机电一体化与机器人学徒项目,帮助一线员工掌握设备维护和监控技能,转向技术管理岗位。公司表示,自动化程度的提升将创造更多“高价值”工作机会。与此同时,亚马逊宣布将在今年假日季招聘25万名全职和兼职员工,招聘规模与过去两年持平。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预测,随着自动化仓库的普及,亚马逊到2027年有望节省高达40亿美元的履约成本。在技术投入方面,该公司近年来持续向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推广新技术,包括车载视频监控、驾驶行为评估应用和人工智能包裹识别工具,以优化“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