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无论是穿梭于街巷还是亮相于舞台,都吸引着大量关注。然而,当人们与这些机器人互动时,大多仍停留在“拍照打卡”的浅层阶段,尚未形成深层次的情感连接。这种表面化的互动,反映出人与机器人之间仍存在一道无形的“交互壁垒”,如何突破这一障碍,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当前,许多厂商在技术迭代中更注重提升机器人的灵活性和智能性,但若要真正打破人机隔阂,仅靠这些还不够。青心意创认为,构建“温度感”是突破瓶颈的核心,其提出的“全面拟人”理念,正是希望将机器人从工具转变为能与人类深度协同的“伙伴”。创始人牛腾昦明确表示,具身智能的最终目标应是融入家庭,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赋予机器人深度交互能力。
为此,青心意创将“情感链接”作为技术与产品的核心,通过“情绪步态”等技术,让机器人具备情绪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弱化了机械的冰冷感,还使人类能直观感知机器人的情绪状态。例如,其发布的全球首个情绪步态大模型,使机器人能根据不同情绪调整步幅、姿态和力度,精准传递高兴、沮丧等数十种情绪,并支持自主切换。
在技术实现上,青心意创跳出了行业“先功能后情感”的常规逻辑,直接从底层架构赋予机器人情感传递能力。其将非语言情感传递的逻辑嵌入关节控制、步态规划等核心模块,而非依赖后期叠加的“表演式”情感。通过融合心理学、交互设计学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青心意创构建了“情绪数据库”,未来有望实现上百种复杂情绪的动态演绎,甚至探索“略带生气”“稍显自信”等微妙情绪的复现。
除了情绪步态,青心意创还在步态拟人化、多模态协同等方面取得突破。其首创的直膝走路步态技术,配合面部情绪外显屏幕和内嵌的多模态具身算法,使机器人能实现语言理解、动作执行与情绪表达的一体化反馈。外观设计上,圆润的曲线元素也传递出温和与亲和力,进一步强化“伙伴”属性。
青心意创的“情感链接”战略,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也延伸至商业路径。其认为,B端场景仅是具身智能落地的切面,更广阔的市场在C端。为此,公司提前布局情感交互能力,探索养老、陪伴、心理辅导等高频场景的应用价值。例如,联合医院研究机构开发心理引导场景,推进与宠物的交互陪伴研发,填补行业在情感能力领域的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青心意创的机器人并非仅具备陪伴属性。依托无需视觉规则注入的端到端双臂操作模型,其机器人能高效完成泡咖啡、调酒等精细化任务,短程任务成功率超95%,中长程任务成功率达90%,单臂负载能力达5kg,兼具移动负载功能。这种“情感交互”与“作业能力”双轨并行的模式,虽面临研发投入挑战,但公司通过精准化资源投入,确保发展路径与商业逻辑适配。
从产业视角看,青心意创的“情感底座”思路为行业提供了差异化发展路径。当前,行业多聚焦于关节自由度、负载能力等硬件参数竞争,却忽视了“人类是否愿意接纳”这一前置问题。青心意创通过情感链接的构建,将竞争维度从“工具效率”拉向“用户情感价值”,同时提前构建了C端落地的“适配能力”。当其他厂商仍在B端验证功能时,青心意创已通过情感交互建立用户信任,形成显著的用户心智壁垒。
这种思路也在重新定义具身智能的产业价值。当机器人能主动感知人类需求、回应人类情绪时,其价值边界拓展至“补充情感需求”,不仅打开了C端市场的万亿级空间,更为具身智能从“工业产品”向“消费级智能伙伴”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青心意创的实践表明,情感能力并非附加功能,而是决定具身智能能否突破商业化瓶颈、实现规模化普及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