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凯文·凯利预言成真?智能眼镜革命中,中国初创公司何以领跑未来

   时间:2025-10-22 03:35 作者:顾青青

在科技领域,每一次设备的更迭都预示着新的时代来临。被誉为“互联网教父”的凯文·凯利曾做出大胆判断,他认为智能眼镜将成为下一个类似iPhone的革命性产品,并且更看好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表现,而非传统科技巨头苹果。

近期,凯文·凯利实地探访了Rokid乐奇总部,亲身体验了其三大核心产品。在体验过程中,他多次表达了对智能眼镜发展前景的看好,尤其对Rokid乐奇的创新方向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一举动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也促使人们深入思考:为何智能眼镜有望取代手机?为何中国品牌能在这场变革中占据先机?

从科技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设备的兴衰往往由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便携性、场景适应性以及信息呈现能力。以笔记本电脑取代台式机为例,前者打破了空间限制,让计算能力随人而动;手机取代座机,则将通信从固定场所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人在即通信”;而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更是将单一通信工具升级为集通信、娱乐、办公于一体的全能信息终端。

如今,智能眼镜正沿着这条被历史验证过的路径,对智能手机发起挑战。在便携性方面,智能眼镜实现了“无感佩戴”的理想状态。以Rokid乐奇眼镜为例,其重量仅49克,与普通太阳镜无异,远轻于任何一部手机。它解放了用户的双手,让信息获取与交互在行走、搬运、操作等场景中无缝进行,而手机则需要占用一只手或一个口袋。

在场景适应性上,智能眼镜正在全面接管手机的高频使用场景。例如,导航时,路线信息直接叠加在真实道路上,无需低头查看手机,提升了驾驶安全性;与外国人交流时,实时翻译字幕浮现在对方肩头,避免了举着手机递来递去的尴尬;工作中,它还能作为“脱稿神器”,帮助用户在发言或汇报时更加从容自信。这些场景中,智能眼镜的体验是原生且融合的,而手机则是外挂且中断的,需要用户停下当前活动,低头操作屏幕。

信息呈现方式的升维是智能眼镜取代手机的关键。手机的信息被局限在方寸屏幕之内,而智能眼镜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信息叠加、融合在真实环境之上,形成了一种更丰富、更直观、更符合人类本能的信息呈现方式。相比之下,手机存在物理屏幕限制、交互中断性强等天然短板,无法承载构建未来“镜像世界”的重任。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提到的“镜像世界”,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精准映射、并叠加了数字信息的混合现实空间,而智能眼镜正是进入这一世界的钥匙。

那么,为何中国初创公司能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这背后是科技产业格局与创新动力源的深刻变化。传统科技巨头虽然拥有强大的生态与资源,但在范式转换面前往往显得迟缓。以苹果为例,其iPhone生态是万亿级市场的护城河,推出一款能替代iPhone的智能眼镜,无异于亲手破坏这条护城河。因此,苹果的AR战略显得谨慎而保守,产品形态更可能长期定位于“手机配件”,而非“手机替代品”。

meta等公司在虚拟现实领域投入巨大,但其技术路径和产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被“沉浸式虚拟体验”所固化。当行业共识转向“AR是未来”时,巨头转身显得尤为困难。例如,meta近期发布的首款配备显示屏的消费级AR眼镜metaRay-BanDisplay,在显示技术上仍采用单目显示,而Rokid乐奇等产品已采用双目显示。meta首席技术官安德鲁·博斯沃思坦言,不采用双目显示的核心矛盾在于成本、重量与生理适应的三重博弈,这反映出巨头在转型过程中的困境。

相比之下,中国初创公司如Rokid乐奇更注重产品体验与技术创新。针对续航问题,早期智能眼镜的续航时间仅1-2小时,无法满足日常使用需求,而Rokid乐奇通过优化芯片功耗、采用双芯设计异构计算等技术,将续航时间提升至4-6小时以上。在显示效果方面,早期智能眼镜的亮度不足,在户外环境下难以看清,而Rokid乐奇通过自研光学引擎,将亮度提升至600尼特,确保在阳光下也能清晰显示。

这些初创公司没有历史包袱,从一开始就瞄准了“替代手机”的方向,将全部精力聚焦于产品本身,死磕用户体验与技术融合。它们更懂得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做“减法”和“平衡”,这种“用户痛点导向”的创新模式,比巨头的“生态噱头”更具市场说服力。例如,Rokid乐奇在海外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筹得361万美元,创造了全球智能眼镜品类历史众筹新纪录,证明了自身路线的可行性。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替代手机仅仅是智能眼镜发展的起点。未来1-3年,随着MicroLED等显示技术的成熟和电池续航能力的提升,智能眼镜将加速“吞噬”手机的高频功能。通话、信息流、轻量化游戏、视频社交等将大规模地从手机屏幕迁移到用户眼前,智能眼镜将成为主设备,而手机可能退化为算力中心或通信模块。

5到10年间,智能眼镜的形态可能发生剧变。软性隐形眼镜形态的智能设备可能出现,它们完全无感佩戴,通过眼动追踪、生物传感等技术实现真正“无设备感”的交互。届时,一个全天候在线、无缝融入现实的数字层将成为人们感知的一部分。

10年之后,智能眼镜可能与脑机接口技术走向融合,成为人体感知的全面拓展。思维即可控制设备,信息流将如思绪般在虚实之间自由穿梭,人机关系将迎来终极重构。而智能眼镜,将是迈向这一“超人”愿景的关键阶梯。

这场革命的底层逻辑,是人类对更便携、更融合、信息密度更高的交互方式的不懈追求。中国初创公司之所以能成为这场革命的旗手,在于它们挣脱了巨头的生态枷锁与路径依赖,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更纯粹的产品主义,精准地切中了市场的脉搏。现在,手机替代的战役已然打响,但这绝非终局,而是一个全新纪元的序章。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