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近期发布的上半年财报显示,其业务增长主要由AIoT(人工智能与物联网)领域强劲表现所驱动。财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小米总营收跃升至2272.49亿元,同比增长38.2%,毛利达到515.07亿元,同比增长46.2%,均创历史新高。
回顾过去,雷军与董明珠之间的“10亿赌约”曾让传统制造与互联网模式的碰撞备受瞩目。近年来,格力通过更名门店为“董明珠健康家”,试图以个人品牌与家电业务紧密结合。相比之下,小米则通过“手机×AIoT×智能汽车”的生态布局,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实际业务增长,其转型之路清晰可见。
小米的蜕变不仅体现在业务结构上,更在于其整体生态的构建。从单一的手机制造商,到如今覆盖“人车家全生态”的科技集团,小米的多业务协同战略已初见成效。上半年,其经营利润大幅增长177.5%,达到265.62亿元,盈利增速远高于营收增速,显示出公司业务结构的优化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
尽管手机业务仍是小米生态的核心入口,但面临着行业共性挑战。IDC报告指出,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4%。小米虽然在中国大陆市场份额有所提升,但智能手机业务的增长动能也显露出疲态。在全球大部分地区,智能手机市场同样趋于存量竞争,手机业务更多扮演生态入口的角色。
与此同时,AIoT业务则站上了主舞台。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上,雷军曾宣布家电业务已成为公司的战略性业务。财报数据证实了这一战略的成功,AIoT业务上半年收入超过700亿元,同比增速超50%,毛利率远超手机业务。从智能大家电到可穿戴产品,再到平板业务,小米的AIoT产品在中国大陆市场全面爆发,出货量与均价双双提升。
AIoT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技术进步。上半年,DeepSeek等AI大模型的兴起推动了智能家居的融合,设备间的智能场景联动提升了用户黏性。小米的AIoT布局与这一趋势高度契合,通过端侧模型等软件驱动的功能整合,进一步巩固了其在AIoT领域的领先地位。
小米的汽车业务虽然仍处于投入期,但其规模效应已逐渐显现。毛利率从第一季度的23.2%提升至第二季度的26.4%,净利转正的拐点愈发接近。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行业专家指出,在市场分化的背景下,技术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能力是核心壁垒。小米通过生态协同构建了竞争护城河,用手机业务稳固基础,AIoT业务提升利润,汽车业务拓展边界。这一战略不仅扛住了单一业务的波动压力,还为小米的长期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雷军的增长故事仍在继续。小米从单纯卖硬件到构建“人车家全生态”服务的转型,不仅改变了其业务结构,更在行业内树立了新的标杆。面对增长天花板的挑战,小米的生态模式为其长期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