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着人类的生活图景。从曾经被视为“可能取代人类”的争议对象,到如今在高温、救援、工业等极端场景中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伙伴,这一转变折射出技术进步对产业形态的深刻影响。资本市场的热情与企业订单的涌动,勾勒出行业蓬勃发展的轮廓,但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挑战依然横亘在前。
在2025外滩大会的“机器人职业技能表演赛”上,人形机器人的表现令人耳目一新。它们不仅能完成工业巡检中的拉闸报警任务,还能在救援场景中精准清除石块、稳妥“救出”仿真婴儿,甚至在高温、有毒环境中承担高风险作业。这些场景的落地,让公众逐渐意识到:机器人并非人类的对手,而是可以并肩作战的守护者。
资本市场的动作同样印证了行业的热度。宇树科技宣布筹备IPO,计划在年底前提交上市申请;优必选则先后斩获10亿美元合作协议和2.5亿元订单,后者创下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单笔合同金额纪录。然而,表面的繁荣之下,市场的冷静态度值得关注。据行业联盟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的人形机器人订单中,75%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100万元以下的中小订单占比达60%,千万元级大单仅占6%。这表明,多数买家仍处于试用和摸索阶段,采购规模和预算均较为谨慎。
为何会出现“资本热、市场冷”的矛盾局面?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指出,行业尚处起步阶段,技术成熟度不足、应用价值未经验证、成本高企以及安全合规问题,是制约大规模采购的主要因素。但她预测,未来五年内,随着中小试点项目取得成效、成本下降、配套服务完善以及政策支持加强,市场有望迎来转折点。届时,应用价值明确与采购可行性兼具的条件将逐渐成熟。
在政策引导下,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正通过“应用验证—技术突破”的双向循环加速发展。李君兰认为,近三年内,商业销售将主要集中在技术验证和场景试点领域,如科研实验、文娱展示和引导接待等。随后,应用将逐步向安全巡检、应急救援、零售服务、协同装配和仓储物流等更高复杂度的人机协作场景拓展。
在行业背景下,优必选能拿下2.5亿元大订单并非偶然。其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营收同比增长27.5%,亏损同比收窄18.5%,但营业成本增速(33.8%)高于营收增速,导致毛利率从38%降至35%。值得注意的是,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收入被纳入“其他行业定制智能机器人”分类,且该类别还包含非人形机器人产品。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业务在其总营收中的占比仍然较小。
尽管如此,资本仍对优必选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与其降本策略密不可分。2014年,优必选将首款量产机器人Alpha 1S的售价拉至民用级别;2025年上半年,又宣布以29.9万元的价格开售天工行者。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的占比达63%,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国产化进程正在推动制造成本下降。优必选方面透露,特斯拉和Figure等公司80%以上的零部件合作方位于中国,凸显了中国在硬件制造领域的优势。
在接受采访时,优必选明确表示,“推动更快交付、实现应用落地”是当前核心目标。公司计划2025年交付500台以上工业人形机器人,全年产能达1000台,并强调“若能按预期完成交付,伴随单机成本下降,盈亏平衡将是必然结果”。然而,其2024年全年实际交付量仅为10台,量产能力的检验仍需时间。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不仅限于国内市场,全球化布局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多家机器人上市企业的2025半年报显示,海外市场已成为收入增长的主战场。例如,优必选的“消费级机器人及其他硬件设备”营收同比增长48.9%,海外渠道拓展至欧洲、澳洲的大型品牌客户;极智嘉的“非中国大陆收入”占比达79.5%。
优必选与国际投资机构Infini Capital签署的10亿美元协议,是近期最具标志性的案例之一。该协议通过灵活金融工具实现,并授予现金提款权,为优必选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双方还将成立中东合资公司,推动技术和产品出海。Infini Capital此前曾参与商汤科技、第四范式的定增投资,以及曹操出行、蓝思科技的赴港IPO基石投资,显示其对中国科技板块的持续看好。
李君兰认为,此类合作将倒逼企业在技术稳定性、服务标准化和合规性上提升,加速全球生态网络成熟。她指出,海外市场的成功落地意味着产品获得国际认可,有助于企业构建多元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然而,人形机器人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仍是待解难题。李君兰预测,多数企业仍处于研发迭代和量产准备的早期阶段,研发投入高、营收规模小,依赖外部融资或母公司“输血”的情况还将持续1至2年。部分企业通过拓展商业服务机器人等产品创造收入,对冲人形机器人研发亏损;另一部分则依靠外部资金维持研发。
关于投资回报周期,李君兰认为,目前工业场景中的人形机器人单机价格普遍在几十万至近百万元区间。随着产品可靠性与稳定性提升,叠加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和量产能力扩大,价格将逐步下降。她预测,未来五年内,部分成熟场景的投资回报周期有望缩短至2至3年。企业可优先选择高频、低复杂度的应用场景进行落地试点,如物料搬运、检测和分拣拾取等,同时关注供应商的技术成熟度与产品稳定性。
技术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宇树科技CEO王兴兴指出,当前具身智能的困境主要体现在高质量数据及模型算法层面。数据采集和质量问题突出,数据利用率需提升;模型层面,多模态数据融合不理想,模型与机器人控制模态对齐也是难点。小苗朗程合伙人赵沛舟认为,行业仍处于解决单点问题的状态,需先在单一任务上实现99.9%的准确率,才能进一步讨论泛化问题。西门子Xcelerator中国区总经理秦成强调,具身智能发展需要产业链协同,技术链条长,涉及软件、硬件、算力和算法等,且场景碎片化严重,标准法规缺乏统一性。
尽管挑战重重,业界对具身智能及AI产业的未来仍持乐观态度。王兴兴认为,AI大幅降低了创业门槛,年轻创业者迎来好时代,“要真正让AI落地干活,现在还在大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前夜”。人形机器人的故事,是一场冷热交织的叙事,既包含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碰撞,也蕴含着中国供应链与全球化野心的碰撞。对于企业而言,认真与耐心或许是穿越黎明前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