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阿里押注具身智能:从云端到现实,构建全栈AI闭环竞逐未来

   时间:2025-10-15 13:46 作者:钟景轩

科技与资本的交汇处,一场新的竞赛正在展开。这一次,焦点从虚拟世界的算法转向连接人工智能与物理实体的桥梁——具身智能。作为中国科技领域的领军者,阿里巴巴正积极布局这一赛道,试图为人工智能赋予“身体”。

近日,阿里巴巴通义千问技术负责人林俊旸宣布,内部已成立具身智能研究小组。这一动作标志着阿里巴巴正式进军物理人工智能领域。此前一个月,阿里云刚刚领投了国内机器人企业自变量机器人1.4亿美元的融资,显示出其在该领域的战略决心。

阿里巴巴的布局并非偶然。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呈现明显“断层”:以通义千问、GPT-4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认知能力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物理世界中的应用仍显薄弱。除特定工业场景外,能够自主感知环境、与人协作的智能实体仍属罕见。这种差距恰恰孕育着巨大机遇。

行业领袖们已达成共识。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指出,人工智能正进入“自主行动”阶段,未来将有大量智能体和机器人融入人类生活。英伟达CEO黄仁勋更强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代表数万亿美元的市场潜力。在这场变革中,阿里巴巴选择主动出击。

从投资到自主研发,阿里巴巴的路径清晰可见。2024年以来,集团陆续投资逐际动力、星动纪元、宇树科技等多家具身智能企业。阿里云9月领投自变量机器人融资,进一步巩固其产业布局。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去年上半年开始系统性关注具身智能领域,几乎投资了所有相关技术路线的公司。

阿里巴巴的决策源于深刻的战略考量。当大语言模型能力趋于成熟,其价值释放必然要求向物理世界延伸。仅能运行于虚拟环境的人工智能存在明显商业天花板,而能够通过机器人实体与环境互动的AI则潜力无限。这种转变对阿里巴巴尤为重要——其电商、物流、新零售等核心业务均与物理世界紧密相连。

全球科技巨头都在加速布局。软银集团宣布以54亿美元收购ABB工业机器人业务,特斯拉将人形机器人“擎天柱”视为未来价值核心,英伟达持续强调AI与机器人的结合潜力。在这场竞赛中,阿里巴巴不能缺席。面对拼多多、抖音等新业态的冲击,阿里巴巴需要新的增长故事重振投资者信心,而具身智能正是关键一环。

行业研究显示,当前人工智能在文本生成、图像创作等领域已超越人类水平,但在物理世界的应用仍处起步阶段。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外滩大会上指出,让AI“干活”仍是待开发的蓝海。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部署量将达10亿台,市场规模5万亿美元,远超当前汽车产业规模。

资本已闻风而动。今年以来,具身智能领域频现大额融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企业均获得超5亿元人民币投资。各路人形机器人企业宣布量产计划,市场热度持续攀升。然而,技术落地仍面临关键挑战:如何让大模型有效适应物理世界。

阿里巴巴正试图成为这一领域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其Qwen3-Max模型参数规模突破万亿,在复杂任务分解上表现突出;Qwen3-VL模型强化了3D空间感知能力,可精准识别物体位置和运动轨迹。阿里云智能集团公共云事业部具身智能负责人高飞透露,超过30家具身智能企业选择Qwen-VL模型进行后续训练,凸显其技术优势。

阿里巴巴的竞争力源于其独特的“全栈AI”布局。从阿里云的算力支持,到通义千问的大模型能力,再到投资企业的硬件执行单元,阿里巴巴构建了覆盖技术全链条的生态系统。更关键的是,其电商、物流等业务提供了全球最复杂的物理应用场景,形成“场景-数据-模型-应用”的闭环飞轮。

这种布局的优势正在显现。高盛最新报告将阿里巴巴2026-2028财年资本支出预测上调至4600亿元,认为其AI云计算突破和国际化潜力将为股价提供新动力。在全栈AI能力的支撑下,阿里巴巴正从商业模式创新转向硬核科技创新,重塑其市场估值体系。

当前,阿里巴巴面临双重挑战:既要应对现有业务的竞争压力,又要在新领域建立技术壁垒。具身智能的布局,既是防御之举,更是进攻策略。通过将AI能力从虚拟延伸至现实,阿里巴巴正试图定义下一代科技平台的标准。

在这场变革中,阿里巴巴的野心清晰可见:构建一个连接数字与物理世界的AI生态系统。从云端到地面,从算法到实体,这家科技巨头正在书写新的增长篇章。其成功与否,或将决定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AI竞赛中的地位。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