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中国光储企业“抱团”出海,全链协同释放乘数效应,掘金全球新蓝海

   时间:2025-09-26 09:08 作者:孙雅

在德国某光伏项目现场,天合光能的技术人员正将储能电池舱与光伏组件进行精准匹配,监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光储协同运行的关键参数。“过去光伏产品独自开拓海外市场,如今必须与储能系统深度绑定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后台工程师向记者透露,这一转变折射出中国光伏企业出海战略的重大升级。

记者调研发现,从单一工厂建设到全产业链布局,中国光伏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正在发生质变。晶科能源在东南亚的实践颇具代表性——今年初其召开的全球供应链协调会上,公司负责人明确指出:“这不是某个工厂的海外落地,而是整条产业链的深度扎根。”该公司与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等机构合资建设的10GW电池组件项目,不仅实现了产线本地化,更带动硅料、玻璃等上下游企业协同出海,构建起完整的海外供应链体系。

“过去海外设厂时,上游材料依赖国内运输,物流延误常导致生产停滞。现在与供应商集体出海,原料调配效率提升数倍。”晶科能源业务负责人坦言,这种协同模式有效化解了海外生产的供应链风险。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吕锦标指出:“全球产业配套格局下,光伏与储能必须走全产业链协同道路,单打独斗已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头部企业的实践印证了这一判断。阿特斯技术团队在智利北部的大型光伏电站旁,刚完成数十台SolBank储能柜的吊装作业。这些“巨型充电宝”可在日间存储过剩光伏电力,夜间或用电高峰时向电网供电,有效解决间歇性发电的稳定性难题。“随着光伏在发电结构中的占比突破30%,光储融合已成为必选项。”阿特斯储能专家郭洋表示,公司已在北美、欧洲等市场建立本地化团队,提供7×24小时即时响应服务。

市场数据印证着光储协同的爆发潜力。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王建指出,全球规划中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已达数百GW,未来十年配套储能需求将突破TWh级别。天合光能披露,截至今年6月其储能产品已覆盖六大洲市场,累计出货量近12GWh,其中欧洲市场占比超17%。晶科能源更将年度储能出货目标提升至6GWh,较去年增长500%,海外业务占比大幅提高。

面对不同区域市场的差异化挑战,企业正各展所长。中东地区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绿色氢能战略布局,被多位分析师视为潜力市场。吕锦标建议企业:“出海前需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同时加强与本地金融机构的合作。”晶科能源表示将推动光储业务在销售渠道与解决方案层面的深度协同,天合光能则强调在规模扩张与盈利平衡间寻找支点,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阿特斯的选择凸显技术创新导向。郭洋透露:“通过AI算力优化与能源管理的结合,我们正在开发新一代光储解决方案。当前行业处于调整期,但储能业务已成为穿越周期的关键增长极。”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正在重塑全球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格局。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