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节再次拉开帷幕,电商巨头之间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这场商业盛宴的主角不再是单纯的价格战,而是AI技术成为驱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京东率先于10月9日全面启动大促活动,天猫则紧随其后,于10月15日晚8点开启预售,10月20日晚8点现货开卖,活动周期均持续至11月14日。

天猫高调宣称今年是“首个AI全面落地的双11”,京东也强调这是其“AI、大模型、机器人等技术融入程度最深的一届”。从智能客服到精准推荐,从自动化仓储到内容生成,AI技术已不再是营销噱头,而是深度渗透到电商运营的各个环节。两大平台在AI应用上的差异化路径,折射出各自独特的商业逻辑和技术积累。
天猫的AI战略更侧重于软件层面的创新,致力于通过算法优化提升用户体验和商家运营效率。其核心布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流量匹配效率,通过“生成式检索”解决模糊搜索需求,依托大模型实现“破圈推荐”,带动信息流点击率提升;二是为商家提供AI经营工具,包括AI美工、AI客服、AIGC素材生成平台等,帮助商家降本增效;三是推出六款AI导购产品,如“AI万能搜”“AI帮我挑”“拍立淘”等,覆盖从搜索到试穿的购物全流程。

这种“向软”的策略与阿里的全栈AI布局一脉相承。阿里云在中国AI云市场占据领先地位,通义系列大模型开源300余款,全球下载量超4亿次。目前,阿里正将全栈AI能力向生态全域渗透,饿了么、高德通过智能调度优化配送路线,菜鸟运用AI进行物流路径预测,钉钉推出“AI助理”等新功能,夸克升级为“AI信息服务平台”。这些实践不仅反哺了技术迭代,也让阿里的AI生态更加完整。
与天猫的“软件优先”不同,京东的AI战略更聚焦于硬件层面的突破,尤其是供应链和物流体系的智能化升级。其策略是“让商家更聪明”,通过AI优化供应链管理、客服和个性化推荐。双11前夕,京东向生态伙伴开放了京小智、京点点等AI工具,覆盖智能客服、广告优化和内容生产全链路。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其物流系统的智能化变革。
京东首次大规模投入的“超脑+狼族”智能设备集群,标志着智能供应链建设进入新阶段。“物流超脑2.0”系统将AI调度、路径规划等能力拓展至多模态协同,而“狼族”则代表无人车、自动化分拣臂等智能硬件。在“超脑”的指挥下,这些设备形成协同作战的群体,7x24小时待命,解决订单高峰期的分拣、搬运和配送难题。这种“向硬”的策略,与京东“自营+供应链优化”的商业模式高度契合。
京东的AI布局始终围绕“优化供应链效率”展开:通过预测性物流提前布局仓储,让商品离消费者更近;借助AI客服缩短响应时间,提升服务体验;用个性化推荐帮商家精准触达目标客群。从技术层面看,京东的AI生态从底层基础设施的京东云智算,到上层大模型和AI平台工具,再到C端、B端的解决方案,均服务于供应链和电商的核心需求。
两大平台的AI战略差异,本质上是商业基因的不同体现。天猫通过大模型优化搜索推荐,致力于成为更懂消费者的智能购物伙伴;京东则将AI深度植入供应链,打造更高效可靠的零售基础设施。这两种路径没有优劣之分,而是基于各自商业模式做出的理性选择。随着AI技术持续演进,电商行业的竞争正从价格战升级为技术底蕴与商业洞察的全面较量。谁能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本质更好地融合,谁就能在这场变革中占据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