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赚 7000 万,雷军离首富或许只差一个契机!”——自2024 年小米二季报发布后,类似标题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雷军一度被视为 “逆袭神话” 的主角:手机销量位居全球第三,汽车交付量超出预期,股价大幅上扬,市值一度破万亿港元。然而,当 “米粉” 们期待着 “雷布斯登顶” 时,这场看似美好的首富梦背后,实则交织着资本、舆论与潜在风险的复杂局面。
雷军的财富增长,与小米市值的膨胀紧密相关。2025 年 2 月,小米市值一度突破 1.34 万亿港元,雷军持股价值颇高。若算上金山系、顺为资本所投资的诸多企业,如字节跳动(顺为资本在字节跳动有一定投资份额)、蔚来等,其身家估算颇为可观。不过,这一数据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顺为资本对字节跳动的投资,因字节尚未上市,其股权价值难以精准估算;小米汽车虽实现年销 13.5 万辆的成绩,但背后却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亏损。当资本市场为 “雷军速度” 热烈买单时,潜在的风险或许正被狂欢所掩盖。
首富的光环近在眼前,但雷军需要面对的问题远多于已有的答案:小米的万亿市值是实力使然,还是资本泡沫的结果?造车亏损与股价暴涨之间的逻辑能否自洽?曾经被贴上 “性价比之王” 标签的小米,如今在资本运作的道路上,是否正在逐渐偏离初心?下文将从多个维度剖析这场首富梦背后的发展轨迹。
一、愿景大于当下业绩
小米市值的大幅攀升始于 2024 年 3 月小米 SU7 上市,股价从 14.7 港元涨至 42.45 港元,涨幅高达 189%。表面上看,这是 “汽车 + 手机” 双轮驱动的成功:SU7 交付量超出预期,手机高端化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20.1%。然而,深入分析财报会发现,2024 年小米净利润 146.3 亿元,对应的市盈率仅为 1.3%,远低于苹果(28 倍)或特斯拉(60 倍)。这意味着,投资者更多押注的并非小米当下的盈利状况,而是 “雷军所描绘的‘人车家全生态’的宏伟蓝图”。
二、估值中的不确定因素
雷军的财富构成不仅局限于小米。通过顺为资本,他投资了字节跳动、蔚来、小鹏等知名企业。顺为资本在字节跳动的投资部分,因字节跳动尚未上市,其股权价值难以准确衡量。而蔚来、小鹏等企业的股价已从高点大幅回落。这些企业的估值如同波动的浮云,一旦资本市场风向转变,雷军的财富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
三、IPO 承诺与股价波动的矛盾
2018 年小米上市时,雷军曾承诺 “让早期投资者赚一倍”。然而,在之后的几年里,小米股价长期低于发行价,直到 SU7 发布后才有所突破。有投资人调侃:“雷总的财富增长,似乎与我们早期投资者的长期等待形成了反差。” 这种依赖单一产品(SU7)刺激股价的模式,其可持续性令人存疑。回顾特斯拉的经历,2024 年,特斯拉因需求疲软市值蒸发 2877 亿元,小米又能在 “汽车概念” 的推动下维持多久的股价增长呢?
四、数据解读与行业争议
小米汽车首季毛利率达 15.4%,超过了特斯拉的 13.9%,这一数据被视为 “奇迹”。但深入分析发现,该数据未完全分摊研发与工厂成本。从整体亏损情况来看,小米汽车存在一定的单车亏损情况。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数据呈现方式可能会对行业竞争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而雷军对于亏损的回应 “亏了 18 亿也就是投了 18 亿”,一方面体现了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像是对资本市场的一种安抚 —— 毕竟,特斯拉用了多年才实现全年盈利。
五、现实困境与营销质疑
小米 SU7 上市后,市场上出现了 “欠单较多”“交付周期较长” 的情况。雷军将产能不足归因于 “工厂爬坡” 阶段的正常现象,但有业内人士分析,小米自建工厂模式下,目前的月产能相对有限,且供应链管理还在不断完善中。相比之下,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能规模远大于小米。当 “供不应求” 的情况持续存在,且被部分人认为有营销成分时,小米汽车的长远发展可持续性值得关注。
六、高价车型与品牌定位的冲突
2024 年 10 月,小米发布售价较高的 SU7 Ultra 车型,试图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尽管预售阶段取得了一定的订单成绩,但有网友调侃:“曾经觉得小米产品性价比高,现在却有些高不可攀。” 更关键的是,小米 SU7 Ultra 的 “高端定位” 与其长期以来的 “性价比” 品牌形象存在一定冲突。如果用户只是基于对雷军个人的认可而买单,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品牌多年积累的信任可能会迅速崩塌。
七、开放精神的转变
2025 年,小米修改了 BootLoader 解锁规则,用户解锁流程相对之前更为复杂。这一变化引发了发烧友群体的不满,他们认为小米背离了曾经允许刷机的开放承诺。这背后反映的是小米在构建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过程中,对生态控制权的强化。虽然从商业角度看,一定的控制有助于盈利,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部分用户所看重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八、资本游戏中的关系网络
2016 年,雷军参加丁磊的 “东兴饭局” 时,在席位上并不突出。而到了 2024 年,他已成为 “车圈” 备受关注的人物,不少车企高管也开始借鉴其直播带货等营销方式。雷军的崛起,既得益于资本的助力,也与流量的推动密切相关。顺为资本对蔚来、小鹏等企业的投资,小米与特斯拉等企业之间的微妙互动,以及与其他车企的竞争与争议,都成为其在行业内保持热度和影响力的一部分。而雷军在直播中表达的 “压力”,或许也包含着对如何持续维持这种资本与流量良性循环的担忧。
九、劳模人设背后
雷军以 “劳模” 形象著称,2024 年仅休息 6 天,甚至被曝出在工厂 “打地铺” 工作。这种勤奋的背后,也反映出小米汽车业务对于小米集团的重要性。小米汽车的高管曾在财报会上表示,“若 SU7 项目失败,集团将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当一家市值万亿的公司命运与单一业务紧密相连时,雷军的拼搏更像是一场充满风险的博弈,而非从容的战略布局。
总结
雷军的首富之路,充满了资本、流量与风险的交织。万亿市值的背后,隐藏着造车亏损的压力、估值泡沫的潜在风险以及品牌定位的挑战。如果小米汽车无法实现盈利目标,如果顺为资本所投资企业的估值出现大幅下滑,如果长期积累的用户群体出现流失,这场看似美好的首富梦可能会面临诸多变数。雷军或许有机会短暂登顶,但在商业世界中,最终的成功并非由一时的故事和热度决定,而是取决于稳定的现金流、持续的利润增长以及用户坚定不移的信任。毕竟,商业的舞台上,稳固的地位远比一时的荣耀更加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