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拼多多“仅退款”落幕,内容化与产业带能否撑起未来增长?

   时间:2025-05-08 09:06 作者:ITBEAR

电商行业的风云变幻总是令人瞩目,近期,“仅退款”政策的调整再次将电商平台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首当其冲的并非消费者或商家,而是那些善于寻找漏洞的羊毛党。

这次政策调整被视为电商平台从“极致消费者保护”向更为“平衡治理”的转变。它旨在解决平台过度介入导致的被动退款问题,但并未剥夺消费者合理维权的权利。例如,当消费者收到损坏的商品时,他们依然有权通过与商家协商获得部分退款。

追溯至2014年,京东首次推出自营商品仅退款政策,初衷在于降低退换货的时间与运费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然而,七年后的拼多多,却将这一政策改写为行业竞争的重磅武器。凭借近900万以中小商家和白牌为主的商家群体,拼多多在低价商品和高度同质化的SKU上,尤其是生鲜品类,面临着巨大的监管压力。为了维持增长,平台采取了极度偏向消费者的运营策略。

随着拼多多将仅退款政策从生鲜品类扩展至全品类,平台迎来了高速增长,但也拉开了行业内卷的序幕。近年来,为了抵抗拼多多对市场份额的冲击,极致的比价和低价几乎成为了所有平台的战略关键词。

然而,随着行业逐渐回归理性,尤其是“仅退款”政策的全面取消,行业竞争格局再次被重塑。电商平台从“内卷式服务竞争”回归“商业本质”,再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对于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拨乱反正的好消息,但对于拼多多来说,却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剥离极致低价和极致售后的双重滤镜后,这家以“比价”颠覆行业的平台,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来维持其发展。

事实上,拼多多的每一次重大决策调整,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取消“仅退款”政策,表面上看是修复旧模式的系统性漏洞,实则反映了平台与商家矛盾的集中爆发。商家端数据显示,极端规则导致退货率波动,中小商家运营成本增加,平台过度依赖低价策略的生态正在反噬其自身。拼多多商品投诉量居高不下,商家流动性明显。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拼多多近年来在“内容化”和“产业带叙事”上动作频频。内容化改造被视为拼多多实现增长的新引擎,多多视频的推出便是其中的重要一步。然而,尽管多多视频的DAU峰值突破1.5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40分钟,但短视频带货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相比抖音以“内容即流量”为核心的全域种草模式,拼多多的内容更像是货架电商的数字化升级,短视频和直播仍以商品信息展示为主,转化率相对较低。

在供应链方面,拼多多自2024年推出“百亿减免”和“新质商家扶持计划”以来,持续向供应链上游倾斜资源。内容化成为这一战略的重要载体,达人通过展示产业带工厂生产流程、农产品溯源故事等方式,将低价商品包装为“性价比之选”。然而,与抖音相比,拼多多的内容化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

拼多多在产业带商家的布局上也越发密集。从升级“拼品牌”扶持计划到推出“百亿减免”为商家节省推广成本,再到成立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并推出千亿扶持计划,一系列举措均指向重构以产业带为核心的供给生态。然而,平台与产业带商家之间的矛盾也随之产生。以酒业为例,拼多多的低价直连消费者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层级渠道体系,导致厂家对渠道的控制力丧失,市场价格扰乱。

面对这些挑战,拼多多开始寻求外部输血。平台招募抖音直播商家入驻,并为商家提供智能中控系统支持。然而,双平台直播模式也带来了潜在问题,如何协调跨平台价格体系、避免内容同质化成为现实挑战。

在业绩层面,拼多多也面临着压力。2024年四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总营收同比增长24.45%,较2023年同期显著放缓;净利润增速从60.73%降至17.9%,连续两季不及市场预期。股价也随之下跌,市值仅为阿里巴巴的一半左右。

尽管拼多多曾以其极致的效率和最接近Costco的商业模式受到外界赞誉,但随着市场趋于内卷,平台不得不转向精细化运营。近期,拼多多上线视频通话功能,被视为尝试精细化运营的信号。然而,对于这家依靠社交裂变起家的公司来说,如何在精细化运营的道路上平衡短期效果与长期生态建设,仍将是其面临的长远课题。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