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户外热浪来袭!伯希和冲锋衣年销18亿,能否撑起“高性能户外第一股”?

   时间:2025-05-21 12:59 作者:ITBEAR

随着夏季的到来,防晒衣市场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态势,不仅电商平台的搜索量激增,资本市场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热潮。近日,专注于防晒与户外服饰的伯希和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意图叩开IPO的大门。

提及伯希和的上市之路,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去年夏天同样冲刺港股的蕉下。尽管蕉下曾两次尝试上市,但最终都未能如愿。如今,伯希和作为“户外生活第一股”的有力竞争者,难免会被拿来与蕉下进行一番比较。

从业务模式上看,伯希和与蕉下确实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采用了线上DTC(直接面向消费者)渠道与ODM代工相结合的方式,迅速实现销量与收入的双重增长。同时,两者的毛利率都维持在50%以上的高位,业绩表现颇为亮眼。然而,随着蕉下上市计划的搁浅,伯希和也面临着同样的质疑:重营销轻研发、产品质量不稳定、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等。

近年来,“户外生活”赛道持续升温,竞争也日益激烈。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涌入这个市场,从户外品牌、运动品牌到内衣品牌、快时尚品牌,玩家类型不断扩展。另一方面,这些品牌不再局限于防晒衣这一单一品类,而是开始涉足秋季的冲锋衣、抓绒卫衣,以及冬季的羽绒服、靴子等多个季节的产品线。

成立于2012年的伯希和,最初以冲锋衣为核心产品。据招股书显示,从2022年至2024年,伯希和累计销售了约380万件冲锋衣,销量实现了144%的复合年增长率。然而,在近两年,伯希和也开始丰富其产品线,推出了更多季节的SKU。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伯希和必须尽快向市场证明自己的品牌价值与差异化。在社交平台上搜索伯希和,经常会跳出“伯希和什么档次”“伯希和与XX品牌哪个好”等关键词。这反映出,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伯希和亟需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与独特定位。

伯希和与蕉下在发展路径上颇为相似,都是从单品切入市场,随后横向拓展品类,补充户外运动产品线。伯希和凭借经典的冲锋衣系列迅速打开市场,而蕉下则是以防晒伞起家。近年来,两者都在不断尝试拓展新的品类,以加深消费者对于“户外”品牌的认知。

伯希和为了更贴近“户外生活方式第一股”的定位,不仅在经典系列中加入了羽绒服、防晒衣、徒步鞋等多个SKU,还推出了更加时尚、日常的“山系列”,以满足更广泛消费者的需求。而蕉下则在防晒系列之外,拓展了保暖、家居和运动等非防晒功能系列,以及防水、轻便等户外系列。

从财务数据上看,伯希和近年来的营收增长势头强劲,与当年的蕉下如出一辙。伯希和的收入从2022年的3.7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7.6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也从0.28亿元增长至3.04亿元。这一高速增长为其冲击上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冲锋衣市场,伯希和与众多国际大牌以及国货品牌同台竞技。国际品牌大多走高端路线,价格昂贵;而国产品牌则主要占据千元以下的价格带。伯希和主打中价格段,与凯乐石、探路者等国产品牌展开竞争。同时,在防晒市场,伯希和也面临着来自安踏、耐克、优衣库等多个品牌的挑战。

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户外市场的增量空间依然巨大。根据招股书显示,中国内地高性能户外服饰行业的零售销售额预计将持续增长。冲锋衣和防晒衣作为近年来成长起来的增量需求,市场尚未饱和,头部企业拥有更多的增长空间。

然而,伯希和在冲击上市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蕉下类似,伯希和同样采用OEM代工模式,缺乏技术壁垒。同时,在营销投入上也不遗余力,导致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比居高不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公司的净利润率,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为了提升品牌竞争力,伯希和近年来也在不断加强研发和技术创新。然而,专业性能系列推出后,其收入占比依然较低。伯希和需要在坚持大众路线与强化高端技术路线之间做出选择,以明确自己的品牌定位。

总之,伯希和在冲刺IPO的道路上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伯希和需要尽快证明自己的品牌价值与差异化,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投资者的信心。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