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版图中,中国经济正以不屈不挠的韧性吸引全球投资者的密切关注。
步入2025年的中点,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超出了市场预期,展现出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这一表现促使多家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中国资产也因此成为了全球投资者的热门选择。
具体来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实现了9.5%的同比增长,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的营业收入也接近10%的增长幅度。与此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增速较一季度还加快了0.4个百分点。这样顶住压力、持续前行的经济表现,不仅极大地提振了国内市场的信心,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对此表示,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抗压能力,国际机构纷纷调高对中国增长的预期,这恰恰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坚定信心。
不仅如此,外资机构也对中国经济发出了积极的信号。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银行近期都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其中德意志银行更是明确指出,投资新兴市场的焦点已经从印度转向了中国,尤其是中国科技股值得关注。瑞银财富管理同样看好中国科技板块的超额收益机会,特别是在线游戏、云服务等领域的领军企业,认为它们在AI应用、政策支持以及基本面改善的背景下极具吸引力。
高盛则维持对中国的“增持”立场,超配A股和港股,并特别指出中国生物科技行业有望迎来结构性重估。目前,该行业的估值仅为美国同行的14%-15%,存在显著的价值洼地。
中信证券分析指出,在全球非美资产偏好上升的背景下,亚洲权益资产正在经历重估,而中国市场仍然是估值洼地。恒生指数、沪深300指数的相对和绝对估值都显著低于美股和日股。
华西证券的数据也显示,中国三大股指的PE水平普遍低于国际主要指数。申万宏源则发现,沪深港A-H溢价已经回落至合理区间,部分港股甚至出现了估值溢价,这进一步显示了外资对中国资产的强烈配置需求。
资金流向的变化也充分印证了市场的积极变化。光大证券和招商证券都观察到,无论是个人投资者通过ETF入市,还是机构资金增持被动基金、保险资金积极举牌,亦或是融资资金、量化私募的加速流入,A股市场的微观资金热度都持续较高,形成了增量资金流入的正反馈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