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饮业在2024年实现了55718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5.3%,这一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全年增长率1.8个百分点,显示出餐饮行业正逐步回暖。然而,尽管行业整体表现积极,餐饮上市公司的财报却揭示出一幅不同的画面。
多家餐饮龙头企业的财报显示,其业绩表现并不如预期般亮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品牌选择降价以吸引顾客,但营收增长依然乏力,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下滑,盈利能力持续下降。这种态势引发了业内对餐饮行业新特点和未来格局变化的广泛关注。
从已发布的财报来看,17家国内餐饮上市公司中,有9家营收同比下滑,11家未能跑赢行业大盘的5.3%增长率。在利润方面,9家公司净利同比下滑,仅少数品牌如霸王茶姬等实现了净利的大幅增长。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古茗等品牌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而九毛九则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态势。煌上煌、呷哺呷哺、周黑鸭、唐宫中国、海伦司、奈雪的茶等多家企业则面临营收和净利的双重下滑,其中奈雪的茶净利下滑幅度更是高达7036.53%,令人咋舌。
值得注意的是,降价策略并未能有效提升客流量。呷哺呷哺尽管将客单价从2023年的62.2元降至54.8元,但核心翻座率却从2023年的2.6次/天降至2024年的2.5次/天,同店销售额也下滑了23.3%。九毛九旗下多个品牌的翻台率和同店销售额同样出现下滑,显示出降价并非万能药。
在此背景下,“收缩”和“闭店”成为餐饮行业2024年的关键词。餐饮龙头在扩张方面变得更为谨慎,除了霸王茶姬等新锐品牌外,多数品牌放缓了扩张步伐。海底捞在2024年首次尝试加盟模式,但自营门店数量却有所减少。呷哺呷哺则处于全面收缩状态,旗下多个品牌门店净减少数量惊人。
然而,在外卖业务方面,餐饮品牌却找到了新的增长点。九毛九集团的外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8%,占比从15.1%提升至17.2%。海底捞、小菜园等品牌的外卖业务同样实现了显著增长。外卖不再仅仅是线上渠道,更成为门店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悄然改变着品牌的空间布局与产品策略。
尽管如此,外卖业务的增长并未能带来相应的盈利提升。小菜园、九毛九等品牌的净利增速远低于营收增速,外卖平台的佣金成为沉重负担。餐饮商家对“外卖不赚钱”的抱怨屡见不鲜,平台综合抽成率普遍在25%-30%之间,使得外卖售价需比堂食高出60%才能覆盖成本。
随着京东外卖的正式入局,外卖市场格局再次发生变化。京东承诺对2025年5月1日前入驻的商家全年免佣金,并承担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的所有成本。在消费端,京东外卖推出大额优惠券,全力布局市场。京东外卖依托京东物流的成熟体系,在配送时效上具有优势,聚焦中高端市场,形成与美团、饿了么的差异化竞争。
京东外卖的入局给餐饮行业带来了多方面影响。一方面,免佣金政策为商家提供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希望;另一方面,多平台竞争促使商家在平台选择上拥有更多话语权,可能倒逼其他平台优化佣金政策。商家可以利用不同平台的定位设计差异化菜单,进一步增强品牌触达不同人群的能力。
京东外卖的差异化定位也为餐饮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符合京东入驻标准的商家可强化品质标签,提升品牌溢价能力。美团等平台也可能迅速跟进,推动餐饮行业进入品质驱动的良性竞争阶段。在价格和品质中寻找新的平衡点,将成为餐饮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随着外卖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餐饮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每个餐饮品牌必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