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中芯国际赵海军:美半导体关税提升,对行业直接影响微乎其微

   时间:2025-05-09 11:58 作者:ITBEAR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全球半导体行业于2025年第一季度展现出了别样的风采。中芯国际,作为中国大陆半导体代工行业的佼佼者,其最新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引起了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中芯国际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了营业收入163.0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9.4%;净利润更是达到了13.56亿元,同比增长了惊人的166.5%;毛利率也稳定在了22.5%的水平。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

中芯国际联席CEO赵海军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业绩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国际形势变化引发的客户提拉出货、国内政策推动的大宗类产品需求上升,以及工业与汽车产业的复苏。他还提到,公司净利润的增长与研发相关支出和一般及行政开支的减少也有一定关系。

针对研发费用下滑的问题,赵海军进行了解释。他指出,第一季度情况较为特殊,由于新购设备较多,人员忙于安装调试,且因客户急单增加,部分研发产能被调整为生产产能以保障出货,导致研发晶圆的测试效率有所下降。不过,他强调,中芯国际长期坚持将营收的8%-10%投入研发,未来随着产能建设投入的持续推进,研发工作将逐步恢复正常。

从产品结构来看,中芯国际的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已经达到了78.1%,成为公司核心增长引擎。而8英寸晶圆占比虽然为21.9%,但也显示出公司在成熟制程领域的持续突破。在市场分布上,中国区依然是公司的主力市场,收入占比高达84.3%。然而,美国区和欧亚区的收入占比也有所回升,分别达到了12.6%和3.1%,这反映出公司在国际市场的拓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应用分类方面,中芯国际智能手机、消费电子、互联与可穿戴业务的收入占比与上一季度基本持平。然而,工业与汽车收入占比却环比大幅提升至9.6%。这与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等领域的产能布局密切相关。例如,天津西青厂专攻车规芯片,上海临港新厂则聚焦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这些战略布局正在逐步转化为实际收入。

尽管财报数据亮眼,但中芯国际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由于客户回款周期延长,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去年同期的35.7亿元转为-11.7亿元。全球半导体市场也呈现出季节性波动。虽然2025年一季度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18.8%至1677亿美元,但环比下降了2.8%。AI、HBM和先进封装成为主要增长驱动力,而消费电子需求则温和复苏,汽车芯片市场依然疲软。

中芯国际凭借成熟制程优势,以6%的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三。然而,公司也面临着来自联电、世界先进等台湾代工厂的价格竞争。据预计,28nm工艺的价格降幅将超过10%。对于第二季度,赵海军给出了谨慎的指引。他预计收入将环比下降4%-6%,毛利率也将降至18%-20%。这主要是由于消费电子客户提前拉货周期结束以及新增产能带来的折旧压力。

在当前技术突破与地缘风险交织的关键时期,中芯国际在先进封装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为承接AI芯片订单带来了可能。然而,美国将半导体关税从25%提升至50%的政策也可能对公司的国际业务拓展产生一定影响。不过,赵海军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认为,通过谈判和多元化的供应模式,半导体代工行业完全能够消化关税影响。

在业绩说明会最后,赵海军强调:“提升应变与抗风险能力,关键在于保持战略定力,深耕主业、稳扎稳打。”中芯国际正面临着同业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滑等难题,但这些都是行业共性。只有保持定力、持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