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顾青青 美编/柳晴雪 出品/网界
2025年5月7日,盒马创始人侯毅的新创业项目“派特鲜生”宣布完成25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宠物行业天使轮融资纪录,更将这位零售老将的野心推向台前——他要将“盒马模式”复刻到宠物食品赛道,用“鲜生”概念搅动一个3000亿元的市场。
侯毅的创业路径向来带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敢赌赛道、敢砸模式、敢颠覆传统。
从盒马鲜生到派特鲜生,从生鲜到宠物食品,他的选择看似跨界,实则紧扣消费升级的核心逻辑——人们对“新鲜”的追求,正从自己的餐桌延伸到宠物的食盆。
正如侯毅所言:“我们只做食品。现在宠物食品和人的食品差得太多……(这一市场)完全是空白的。”
这句话背后,既是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洞察,也暗藏着一场关于“宠物鲜食革命”的豪赌。
01
侯毅的“二次创业”
盒马创始人,前CEO侯毅(花名:老菜)的退休生活显然比多数人更“折腾”。
2024年3月,他因年满60岁卸任盒马CEO,仅隔几个月便带着派特鲜生重回战场。这次,他瞄准的是宠物食品——一个看似传统却暗藏变革机遇的赛道。

艾瑞咨询《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研究报告》预计,2024年中国宠物市场规模将达到3453亿元,较2023年增长5.8%,2019-2024年CAGR约为7.8%。其中,2024年宠物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668亿元,在医疗、用品、服务、食品四大赛道中占比最高。
但矛盾在于,高速增长的市场与落后的供给模式并存:货架上充斥着保质期长达数年的膨化干粮,而消费者对“新鲜”“定制化”的需求却无处安放。

侯毅的切入点正在于此。派特鲜生的门店里,现制鲜食、冷藏主食、烘焙糕点被摆在C位,甚至设置了“鲜食制作区”,像极了盒马的海鲜加工档口。这种“宠物版盒马”的既视感,恰恰是侯毅对新零售逻辑的延续——用场景体验重构消费决策。
更值得玩味的是合作方选择。派特鲜生在2024年年底创立,股权结构上由派特鲜生创始人侯毅占股51%,黄华隆占比49%。而黄华隆是宠物用品制造商耐威克的创始人。双方早在2021年就试水过“宠物餐厅”,此次联手显然意在补足供应链短板。
侯毅的算盘很明确:前端用新零售模式打品牌,后端借耐威克的研发与生产夯实产品力,形成闭环。
02
三大店型与百店计划
派特鲜生的门店扩张堪称激进:2月首家试营业,3月连开9店,年内计划覆盖上海主要城区100家。支撑这一速度的,是其首创的“三大店型”策略:
宠物友好店:选址公园或宠物友好街区,打造“能遛狗、能社交”的复合空间,海粟文化广场首店便是典型;
商场MALL店:标准化超市形态,抢占高流量商圈,如南丰城、大华锦绣等;
社区店:深入居住区,用便捷性绑定高频消费,目标客群锁定“996养宠族”。

这种分层策略暗合侯毅对消费场景的深刻理解。他曾直言:“派特鲜生主要做新零售实体店,线上和线下一体化的。”
以徐汇保利时光里店为例,200平方米的门店里,有“宠物用品区、鲜食制作区、社交互动区”为主的多个功能区域。
在保留宠物干粮、湿粮、猫条、罐头等传统产品的基础上,派特鲜生进行宠物食品的全品类创新,以“鲜”为核心,创新产品,推出的现制现售鲜食、冷藏鲜食、面点主食及烘焙创新糕点,还有300+量贩零食散装陈列供挑选。
这种“体验即营销”的打法,与盒马早年用“现捞海鲜”吸引客流如出一辙。
03
宠物赛道的“新鲜”想象力
25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在宠物行业堪称“天价”。
对比2023年“小佩宠物”数千万美元D轮融资、“阿飞和巴弟”亿元级融资,派特鲜生的开局更显凶猛。资本押注的不仅是侯毅的个人IP,更是其试图解决的行业症结。
传统宠物食品的痛点在于“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国际品牌依赖工业化生产,难以满足细分需求;本土品牌则困于价格战,品质天花板明显。

派特鲜生提出的“大数据定制产品”,“建设高效供应链体系”和“门店精细化运营及拓展”,精准满足宠主多样化要求,或推动行业向更高品质、更符合宠物消费特性的方向发展。
另一个隐性优势是成本控制。侯毅曾表示,中国宠物食品行业存在渠道垄断、溢价过高的问题,部分商品毛利率达20%,而线下零售仅占20%~30%市场份额,远低于欧美市场。
派特鲜生可以实体折扣店模式来做,依托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将门店运营成本降低30%。
总结
派特鲜生的“信任重构”
侯毅的再创业,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信任重构”的战役。
当消费者为自家宠物挑选食品时,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成分表上的数字,更是看得见的新鲜感与参与感。派特鲜生试图用现制鲜食、场景化门店、数据驱动定制,重新定义“宠物该吃什么”。
正如一位网友评价:“侯毅最擅长的,是把不可能的需求变成标配。”
这一次,他要证明宠物食品不仅能吃得好,还能吃得“新鲜”。若成功,这或许不仅是派特鲜生的胜利,更是中国宠物经济从“温饱型”迈向“品质型”的关键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