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天宇 美编/柳晴雪 出品/网界
2025年的电商行业,正上演着一场“流量围城”的戏码。
当抖音电商以3.5万亿GMV高调宣布跻身行业第三时,另一边的“种草鼻祖”小红书却选择了一条看似矛盾的道路——与阿里淘天联手推出“红猫计划”,首次开放站外电商外链,允许用户从广告笔记直接跳转至淘宝店铺。
这一动作虽被外界解读为“战略妥协”,但暗藏小红书长达五年的闭环执念:平台用户“种草”后跳转其他平台“拔草”的惯性,让小红书的电商自营梦屡屡受挫,2023年自营GMV占比不足5%。
在“既要独特,又要规模”的夹缝中,这次小红书的选择,既是商业化的无奈妥协,也是流量变现的权宜之计。
01
小红书的五年电商“拉锯战”
自2019年启动商业化以来,小红书始终在“社区调性”与“商业野心”之间摇摆。
2020年首次尝试与淘宝外链合作,却因“号店一体”政策一年后匆匆关闭;2022年推出《社区商业公约》,严令交易必须站内完成,试图打造“种草-拔草”闭环。然而,用户心智的固化让这一愿景沦为泡影。
第三方数据显示,即便投入重金扶持自营电商,2023年小红书自营GMV占比仍不足5%,用户惯性跳转至淘宝、京东下单,导致平台流量“为他人作嫁衣”。
闭环的失败,暴露了小红书的根本矛盾:作为月活3亿的内容社区,其“流量平权”机制(算法将50%以上流量分配给普通用户)虽维护了社区氛围,却让商业化效果难以量化。

品牌商家抱怨:“笔记阅读量再高,也不知道用户最终去哪下单。” 这种“蒙眼投放”的焦虑,直接拖累广告收入增长——尽管2023年广告贡献了70%-80%的营收,但增速已现疲态。
转机出现在2024年。小红书COO柯南在内部会议中坦言:“有一批商家在卷价格,而另一些商家想要基于更加个性化的需求去生产、创造、经营自己的生意。”
这一定位推动小红书转向“生活方式电商”,聚焦服饰、美妆等非标品类,试图以差异化避开与巨头的正面竞争。
然而,供应链短板与品类单一仍制约其规模——2024年小红书整体GMV仅1000亿,但快手已接近1.4万亿,抖音更高达3.5万亿。
02
红猫计划之困局
与淘天的合作,本质是小红书对现实的妥协。
根据“红猫计划”,双方将共享数据:小红书开放笔记阅读、点赞等前链路数据,淘天提供进店、成交等后链路转化数据,从而量化种草效果。

这一机制直击品牌痛点——某美妆品牌负责人透露:“过去投小红书像买彩票,现在至少能算清ROI(投资回报率)。”
数据印证了合作潜力:2024年参与淘天联投的日均投放商家数同比增长335%,运动行业品牌商家进店率同比提升85%,美妆行业品牌商家进店率同比提升41.5%。
然而,开放外链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小红书谨慎地将合作类目限制在天猫优势的标品领域(如3C、家电),而将非标品(如服饰、家居)留给自有电商,形成“外链做标品,内链做个性”的格局。
这种策略虽暂时规避了与淘天的直接竞争,却可能加剧用户比价习惯。例如,当同一款商品在小红书与淘宝同时展示时,用户可能因价格或物流优势选择跳转,进一步削弱小红书站内交易的竞争力。

更深的隐患在于社区氛围的侵蚀。小红书赖以生存的“真实感”正面临挑战:部分商家通过“蓝链”功能在评论区引流,日均新增6万条外链,泛滥的广告内容可能稀释社区调性。
一名用户抱怨:“首页推荐里十条笔记八条是广告,小红书的人间真实快变成人间广告了。”
总结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
2025年的电商战场,小红书在开放与闭环的夹缝中寻找出路。
“红猫计划”的推出,既是商业化焦虑的产物,也是数据时代流量变现的必然选择——通过打通阿里生态,小红书试图将抽象的“种草力”转化为可量化的广告收益,但代价是社区调性的稀释与电商自主权的部分让渡。
长远来看,小红书的真正挑战并非GMV的数字游戏,而是如何在“内容社区”与“交易平台”的双重身份中找到平衡。若一味追逐规模,可能重蹈“百度贴吧商业化”的覆辙;若固守闭环,则难逃“小而美”的瓶颈。
或许,答案藏在其COO柯南的话中:“小红书为什么常讲生活和生活方式?因为我们经常说生活没有标准答案。”
唯一确定的是,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商业马拉松中,小红书必须学会与矛盾共存,在摇摆中寻找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