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这座被誉为“世界超市”的城市,近期被传闻卷入了稳定币的跨境支付浪潮之中。有市场消息称,义乌已成为稳定币在跨境交易中的重要据点,甚至有报告估算2023年义乌市场上稳定币的流动规模超过百亿美元。
据网络帖子爆料,义乌已有超过3000家商户采用USDT等稳定币作为收款方式,月流水突破10亿美元,据称这一举措为商户节省了近千万元人民币的手续费。此消息一出,立即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
为了探寻真相,《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亲赴义乌国际商贸城,展开了一场深入调查。义乌国际商贸城,这座占地640万平方米、拥有数千家商铺的庞大市场,是全球小商品贸易的核心枢纽。记者穿梭于各个区域,从箱包、五金到小家电、玩具,逐一询问商户关于稳定币的使用情况。
然而,记者的调查却遭遇了意料之外的冷遇。无论是热情的玩具批发店店长,还是忙碌的日用品店老板娘,亦或是谨慎的五金店老板,他们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不收”“不懂”“没听过”。整整一天的探访,仅在一家不起眼的店铺中隐约捕捉到了“收U”(即收USDT稳定币)的信号,但店主明确表示,只接受大额订单。
这一发现让记者不禁质疑,稳定币在义乌的使用是否真的如传闻中那般普遍?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商户主要接受人民币或美元支付,货款通常通过银行转账或货代公司完成。一家货代公司在电话中直言不讳:“谁会用那种东西(指稳定币)?务实的人多,不玩虚的。”
在进一步的调研中,记者发现关于稳定币在义乌的使用情况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方面,有电商群老板透露,一些商家在与客户关系良好的情况下,可能会接受比特币、以太坊、USDT等作为支付方式。另一方面,也有义乌人表示,传统商家对稳定币的接受度较差,且因担心收到不干净的钱而拒绝使用。
义乌当地相关协会人士也向记者证实,据他们了解,使用稳定币结算的商户并不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认为,缺乏实际背书的私人性质加密货币认可度不高,难以形成广泛流通。
针对稳定币能否用于跨境支付的问题,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汪灵罡表示,目前稳定币无法在中国境内与境外之间进行跨境支付。即使通过境外钱包收取稳定币,也无法将其兑换成法定货币汇回境内。这种做法还违反了外汇管理规定,因为出口货物的物流与资金流不匹配。
北京盈科(义乌)律师事务所的吴燕飞律师同样对稳定币在义乌的广泛使用持怀疑态度。她指出,在义乌,公司通过注册香港离岸公司接收美元或欧元已成为常态,但很少听说有公司通过这种方式收取USDT等稳定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