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小红书这次升级,终于把“兴趣”玩明白了

   时间:2025-07-10 11:52

文 / 王三水

美编 / 顾青青

出品 / 网界

7月8日,小红书APP宣布新一轮品牌升级,启用品牌口号“你的生活兴趣社区”。这六个字的改变,背后是小红书对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又一次精准捕捉。从2022年的“生活指南”到今天的“兴趣社区”,小红书正在完成一次温柔的转身。

过去三年,小红书用“有用”征服了无数用户。旅游攻略、证件办理、食谱菜谱,人们习惯了“遇事不决问小红书”。但现在,小红书发现年轻人要的不只是答案,还有认同感。

二次元、游戏、观鸟、攀岩,这些兴趣正在平台上疯狂生长。一篇关于观鸟的笔记能有4.5张配图,比晒娃晒猫还认真。养“芒狗”、囤纸袋、在谷子上微雕,这些看似奇怪的小爱好,在这里找到了同类。

这次升级不是突发奇想。小红书的社区里已经长出2500多个兴趣标签,兴趣笔记的互动量是普通内容的两倍。当其他平台还在追逐流量时,小红书选择深耕人与人的连接。

这个夏天,随着“兴趣街区”活动的上线,小红书正在把每个人的小爱好,变成一群人的大狂欢。

01

从生活指南到兴趣社区

小红书最早的魅力在于真实。普通人分享的真实生活经验,构成了平台的底色。但如今,这些经验正在变成故事。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观鸟。三年前,观鸟在小红书还是冷门标签。现在相关笔记阅读量超过100亿,讨论量突破700万。有人开车三小时只为拍一种鸟,有人在阳台用面包屑引来城市罕见的雀鸟。这些笔记很少直奔主题,而是充满发现乐趣的过程。

游戏和二次元的内容增长更惊人。过去一年,这两类笔记发布量增速超过150%,在所有品类中排名前列。玩家们不再只是讨论攻略,他们分享自创角色故事,展示手工制作的游戏道具,甚至为虚拟人物庆祝生日。

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再是工具性的“有用”,而是情感性的“有趣”。小红书发现,当用户因为兴趣聚集,他们会更活跃、更忠诚。兴趣群聊的日活增长近70%,就是最好的证明。

02

兴趣社区的魔法效应

小红书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刻意制造兴趣,而是发现了那些自然生长的圈子。

“改娃”是个典型例子。这个给玩偶改妆的小众爱好,最初只有几十人参与。平台注意到后,悄悄优化了标签系统,推送了专题活动。一年后,“改娃”相关笔记暴涨300倍,甚至催生了专业改妆师这个新职业。

这种魔法正在多个领域复制。攀岩爱好者在这里交换岩点地图,短剧迷们自发组织剧本接龙,连“自创语言”这种看似孤独的爱好,都能找到上百个同好。

秘密藏在互动细节里。兴趣笔记的平均评论数是普通内容的两倍,用户更愿意留下长文回复。

平台顺势推出“兴趣街区”,把分散的圈子变成可见的社区。这个设计很巧妙:它既保留了小圈子的亲密感,又让更多人容易发现新大陆。

03

连接者的新角色

小红书的这次转型,本质上是在做一件很难的事:把算法逻辑转向人情逻辑。

当其他平台用“猜你喜欢”留住用户时,小红书试图用“懂你所爱”创造连接。一个养“芒狗”(给芒果核梳毛的奇怪爱好)的用户可能只有50个粉丝,但每条更新都能获得上百点赞。这种微小的认同感,正在成为平台的新粘合剂。

暑假上线的“家居DIY大赛”和“夜游城市计划”,都是这种思路的延续。它们不像传统活动那样追求参与量,而是鼓励深度互动。有人花三周时间改造出租屋,每天更新进度;有人组织同城夜游小队,把线上讨论变成线下冒险。

这种转变背后,是小红书对社区本质的理解:最好的连接不是靠内容,而是靠共同的热爱。当兴趣成为纽带,用户留下的不仅是时间,还有情感。

总结

小红书正在变成“兴趣连接器”

小红书的品牌升级,表面是口号变化,实质是社区逻辑的进化。从提供答案到激发共鸣,这个平台正在重新定义“有用”的价值。

“生活指南”时代的小红书像一本百科全书,解决具体问题。“兴趣社区”阶段的小红书更像一个俱乐部,让人们因热爱相遇。

观鸟者的认真、改娃者的专注、游戏玩家的热情,这些微小而真实的情感,正在编织成平台的新底色。

这次转型最可贵的是克制。小红书没有大刀阔斧改版,而是放大已经存在的用户行为。那些自发生长的兴趣圈子,那些充满细节的互动,都被小心地保留下来。

当互联网行业追逐日活月活时,小红书选择了一个更慢的指标:用户之间的温度。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