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芯片市场的复杂版图中,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角色——日本调味品巨头味之素,却悄然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戏剧性的转变,源自一位对美食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化学家,池田菊苗。
19世纪中叶,池田菊苗诞生于日本京都,自幼便展现出对食物味道超乎寻常的敏感与挑剔。这份独特的“工匠精神”,在成年后的一次偶然中,引领他发现了谷氨酸钠,即味精的前身。起初,他只是为满足个人味蕾的需求,却意外开启了调味品的新纪元。
池田菊苗的发明很快吸引了合作伙伴铃木三郎的注意,尽管起初遭到拒绝,铃木三郎的坚持最终促成了味之素公司的诞生。这家起初专注于调味品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涉足高科技研发,其转折点出现在1970年,一位名叫竹内光二的研发人员加入。
竹内光二,一个对研究充满热情的吃货,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了ABF(味之素的堆积膜),一个当时看似无用之物。然而,正是这个“无用”的发现,后来成为了芯片制造中的关键材料,解决了集成电路密集导致的相互干扰问题,推动了芯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味之素因此意外地掌握了全球芯片市场的命脉,其ABF的产量直接影响着全球芯片的生产节奏。欧美芯片巨头们,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供应链瓶颈,不得不向味之素低头,祈求更多的配额。
然而,回溯历史,中国也曾有机会站在这一科技浪潮之巅。民国年间,面对日本味之素的冲击,化学家吴蕴初在上海的小阁楼里,凭借一己之力研发出了中国的味精,并慷慨地公开了专利,希望推动国内调味品行业的发展。遗憾的是,这一善举并未能激发中国企业对ABF等前沿技术的探索,反而陷入了价格战的低水平竞争。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工匠精神”的不同理解。真正的工匠精神,或许不在于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效益,而在于对无用之物的耐心打磨,以及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正如竹内光二在味之素的经历所示,正是那些看似无用的研究,最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对于中国而言,要想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主动地位,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和资源的积累,更是一次文化观念的深刻转变。这包括摒弃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鼓励对无用之物的探索,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与尊重。只有当每个人都敢于追求无用之大用时,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