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言论引发了关于稀土资源归属与全球产业布局的广泛讨论。他声称稀土为美国所“发明”,并指责中国通过低价销售稀土,导致美国失去了在这一领域的主动权。然而,这一观点不仅忽视了稀土研究的全球合作历史,也未能准确反映美国稀土产业的真实困境。
事实上,稀土元素的发现和研究是跨越多个世纪的国际合作成果。早在1794年,芬兰化学家加多林就从瑞典矿物中分离出了钇土,标志着稀土研究的开端。随后的19世纪,瑞典、德国等欧洲国家取得了关键突破。而美国直到1947年才发现了最后一种稀土元素钷。因此,将稀土归为“美国发明”显然是对历史的片面解读。
进一步来看,美国稀土产业的衰落并非中国“抢夺”所致,而是源于其内部的多重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环保审批流程冗长,人工成本高昂,加之资本更倾向于投资快速回报的科技行业,导致稀土矿业投资不足。例如,一家美国稀土公司在2015年倒闭,主要原因在于环保投入巨大和技术路线错误,而非中国低价竞争。
相反,中国在稀土领域取得的成功,得益于其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通过技术攻关,中国降低了稀土分离成本,纯度也达到了99.95%的高水平。这并非恶意低价倾销,而是正常市场竞争的结果。世贸组织曾指出中国稀土出口管理方式的问题,但从未认定其低价倾销。
面对卢特尼克的言论,中国方面表示欢迎美国在任何高科技领域与中国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对于稀土资源的主导权,中国表示将随时应战,展现出了开放与自信的态度。这一表态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彰显了其在高科技领域持续发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