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从追随到引领:海信RGB技术开启高端电视画质新纪元,普惠之路正启航

   时间:2025-09-30 19:02 作者:赵云飞

当1981年的深秋来临,整个中国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无论是胡同还是弄堂,人们都簇拥在或黑白或闪烁着“雪花点”的电视机前,目光紧紧锁定屏幕。随着中国女排完成决胜一击,全国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那一刻,简单的电视屏幕成为了民族情感的汇聚点,也镌刻下了时代的印记——人们见证了历史,却无法真正置身其中。

四十多年转瞬即逝,电视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逼近“现场感”的奋斗史。从显像管时代笨重的“大屁股”到OLED极致的轻薄,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让我们离“身临其境”的梦想更近一步。如今,在电视诞生百年之际,一场由RGB彩色背光技术引领的色彩革命,正试图为这场追逐注入新的活力。

过去,从CRT到LCD,再到量子点和OLED,日韩品牌几乎垄断了所有尖端技术的首发权。然而,在RGB彩色背光技术的全球竞争中,中国品牌海信却脱颖而出,成为推动这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客厅的先锋。

2025年9月26日,海信秋季新品发布会以“破峰者”为主题,不仅展示了产品,更发布了一份技术宣言。海信全新旗舰产品U7S Pro的亮相,标志着海信在RGB-Mini LED领域的又一次突破。这款被誉为“全面超越QD-OLED”的产品,融合了海信畅销全球75国U7系列的基因,被业内视为“2025年最值得购买的RGB-Mini LED电视”。

U7S Pro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背光技术。传统背光技术中,单色背光只能调节亮度,难以兼顾色彩精度。而RGB-Mini LED通过独立控制三原色芯片RGB的色彩和亮度,让电视的色彩空间突破了行业瓶颈。例如,在晚霞画面的呈现上,传统电视屏幕中的红色晚霞往往泛着灰白,而U7S Pro则能展现出从橘红到玫红的108阶色彩层次,暗部云层边缘也清晰可见。

这一突破得益于海信的“双芯”技术。黑曜屏Ultra 170Hz面板下,信芯H7画质芯片实现光色同控,可达3x10240级分区控光;RGB发光芯片则将有害蓝光降低42%,能耗比传统QD-Mini LED低40%。U7S Pro在IFA上的首发便引发市场关注,被媒体称为“小UX”。更令人惊喜的是,其100英寸新品首发价仅为两万元价格段,相比UX的十万元价格,普通消费者也能以更低的成本享受画质提升。

U7S Pro的推出,是海信在高端电视市场的一次主动“切割”——通过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快速占领市场,培养用户认知。在高端电视市场竞争日益同质化的背景下,海信没有选择堆砌参数,而是坚持技术深耕,用实际行动证明技术的价值在于普及,而非束之高阁。

与此同时,海信还在推动其他显示技术的普及。例如,其发布的E7Q搭载了信芯AI画质芯片H6超频版,控光精度提升16倍,精准调度4224个物理背光分区,峰值亮度达行业领先的XDR Pro 7000nits。如果说U7S Pro是将RGB技术从奢侈品变为消费升级品,那么E7Q则展现了海信技术普惠的实力。

从年初CES到下半年IFA,两场消费电子盛会揭示了一个趋势:电视画质的技术主角正在发生变化。站在聚光灯下的不再是OLED或Mini LED,而是RGB-Mini LED。在柏林IFA展上,三星115英寸RGBMicro LED电视标价23.27万元,索尼RGB原型机预计2026年量产,而海信U7S Pro已在国内开启预售。随着海信的领跑,三星、索尼等国外品牌纷纷跟进,全球巨头集体押注RGB技术,2025年也被视为RGB-Mini LED技术元年。

为何RGB技术能成为高端电视的终极答案?这要从全球电视市场的需求变化说起。在消费细分化、个性化的驱动下,大屏化、MiniLED、AI画质芯片已成为高端市场的标配。此时,消费者开始追问“更大之后是什么”?数据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在选购电视时盲目追求“4K”“HDR”等标签,却忽视了真正影响体验的核心参数——画质。而画质的本质在于对亮度与色彩的极致控制,这也是RGB技术成为液晶显示终极答案的原因。

RGB-Mini LED技术通过数万颗微缩RGB-Mini LED芯片直接投射红、绿、蓝光,实现了从单色背光到RGB多基色背光、从二维控光到三维光色同控的跨越。这一技术形成了超大色彩空间、超高色彩纯度、超广色彩视角,让红绿蓝三原色真正实现“红得正、绿得准、蓝得透”。例如,海信影游旗舰E8S Pro凭借RGB技术,推出了行业首发Super电影模式、炫彩刮削海报墙和游戏定制模式,同时支持4K170Hz原生刷新率和0 delay背光技术。

U7S Pro的“怎么看,都精彩”口号背后,也是RGB技术的支撑。在178°侧视角度下,RGB技术的色彩衰减比传统Mini LED低70%。RGB采用的无机材料解决了OLED“易烧屏”的问题,后者因使用有机材料而寿命短、易老化。当电视尺寸竞争触及物理天花板时,画质的内涵战便悄然开启。RGB技术之所以能成为高端代名词,正是因为它直击画质之本,从光之源头上重新定义了“好色彩”的标准。

关于RGB技术的讨论,早在2004年就已开始。当时,索尼提出过RGB LED技术理论,但受制于技术难题无法量产。海信的出现打破了行业疑虑,并引领了风潮。其旗舰产品UX自上市以来,销量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超过了上一代全年的销量。

海信的成功并非依靠单点技术突破,而是全链路的系统能力。在芯片层面,海信自研的信芯AI画质芯片H7是RGB-Mini LED的“大脑”,可以实现对每颗RGB-LED灯珠的分区控制;RGB-Mini LED发光芯片则是“心脏”,为画面显示提供高质量的“光能量”,解决了传统RGB LED发光效率低、寿命短、色偏明显、色纯度不足等四大行业难题。

海信采用的RGB三基色芯片能发出比传统量子点材料更纯净的光线,覆盖100% BT.2020顶级色域,让自然界中最细微的色彩差异都得以无损还原。例如,孔雀羽毛上的金属光泽渐变或红酒在光影中流转的层次,都能清晰呈现于眼前,实现了从“看得见颜色”到“看得清色彩细节”的跨越。

技术的成熟最终要通过量产来验证。一台高端电视的背后,是跨越上游元器件、中游制造到下游销售的高效协同。海信在全球设有30所研发机构、36个工业园区和制造基地,形成全球“5+1”区域中心的研产销一体化布局。这一布局确保了中国品牌能够第一时间以最优成本整合尖端技术与工艺,最终将兼具极致性能与出色竞争力的产品推向市场。

概念的提出者或许能赢得先声,但标准的定义者才能赢得市场。海信不仅是技术的发布者,更是“真RGB”大规模量产标准的定义者。8月以来,在海信的带动下,三星、索尼都相继发布配备RGB-Mini LED技术的电视,进入这场技术竞赛。这场对“真RGB”的死磕,是一场关于芯片、算法与量产工艺的“铁人三项”,它标志着中国彩电品牌从技术追随到技术引领的关键转身。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