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饮行业,连锁品牌若想实现全国布局并提升门店盈利能力,供应链的优化已成为关键突破口。万店盈利智库创始人陈志强在“2025中国餐饮品牌节”上指出,从区域品牌成长为全国性龙头,供应链模型的构建与“链效”提升是核心环节。他强调,供应链效率直接影响门店利润,是品牌修炼内功时不可忽视的环节。
当前,海底捞、霸王茶姬等头部连锁品牌的成功,均得益于其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这些品牌通过稳固的后端支持,有效应对了市场竞争压力。然而,许多餐饮企业尚未意识到,除房租、食材、人工三大显性成本外,供应链中的隐性成本同样制约着品牌扩张与生命周期。
连锁餐饮的供应链建设通常面临两种选择:自建或依赖第三方。自建模式需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建厂、购设备,并承担长期运营管理成本。若因战略调整关闭部分门店,还可能导致仓库空置、人力闲置等资源浪费。因此,多数品牌更倾向于通过整合第三方供应商构建供应链,但这种“拼积木”模式也面临协同难题。
蜀海供应链CMO吴德星透露,市场上供应链企业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区域品牌跨区域扩张时常遭遇服务断档。例如,不同供应商在食材品质、配送时效上的差异,可能引发食安投诉或门店断货风险。拆分采购、仓配、数字化等环节给多家服务商,会导致数据割裂、运营效率低下,最终推高综合成本。
针对这些痛点,蜀海供应链推出全托管一站式解决方案,覆盖冷链运输、温控仓储、数字化系统等全产业链环节。该模式结合了轻资产运营与高效协同的优势,品牌无需重金投入即可获得透明、高效的供应链支持,并通过按需使用、按月计费的方式降低总成本。据统计,合作品牌平均节省供应链成本超30%。
在成本管控方面,蜀海供应链依托近20年行业经验,构建了庞大的供应商资源库与成熟的仓配网络。通过直接对接11000余家“三海体系”优质供应商,品牌可打破信息差、省去中间环节,显著降低采购成本。例如,某中餐品牌通过其分级库存与智能AI计划服务,将库存周转天数从24天压缩至12天,释放资金约2000万元。
运输环节的优化同样关键。蜀海供应链在全国布局46个仓储中心,覆盖90%以上城市,并通过共配模式与智能路线规划,提升车辆装载率与复跑率。其3万余辆多温层车辆与30万个配送点位,支持一二线城市商圈24小时不间断配送,准点率达99.9%。自研的智能运输系统可实时监控车辆状态与车厢温度,确保物料安全新鲜到店。
数字化能力的复用是另一大优势。蜀海供应链投入超4亿元打造的数字化系统,已沉淀出适配中国餐饮业务的解决方案。合作品牌可直接使用该系统,节省IT团队搭建与运维成本。某快餐品牌将后端供应链全托管后,团队规模仅从3人增至7人,年均节省管理费约200万元,同时实现从单城20余家店到全国400余家店的快速扩张。
在降本的同时,蜀海供应链通过食安保障与全链路数字化监控,消除品牌的后顾之忧。其“三海认证”供应商体系与食安三级管理架构,从源头到配送环节层层把关。例如,超过90%的仓库配备独立检测实验室,对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指标进行严格检测。数字化系统则实现供应商管理、订单追踪、在库状态等信息的实时共享,让品牌管理团队可随时查看关键数据。
随着餐饮行业专业化分工趋势加深,品牌聚焦前端运营、后端交由专业供应链企业已成为主流。蜀海供应链的全托管模式,不仅帮助品牌压缩成本、提升效率,更为行业调整期中的企业提供了破局路径。通过精准匹配“省钱、安心、省心”的核心需求,该模式或将成为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优选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