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储网发布通知,明确将于2025年10月11日13:30至16:30开展第5次中央储备冻牛羊肉收储竞价交易,收储总量1300吨,交易地点为西藏地区承储企业。此次收储通过竞价方式确定加工企业、加工数量及入库价格,竞价最小幅度为20元/吨。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传来消息,受全球供应缩减与主要消费国需求增长影响,牛肉价格已攀升至每公斤6.9美元的历史高位。这一波动引发业内关注,不少餐饮从业者咨询是否需要提前储备牛肉库存。
从国内市场看,牛肉消费与供应均呈现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牛肉产量达779万吨,同比增长3.5%;消费量达1070万吨,同比增长4.29%。尽管高品质牛肉仍存在供应缺口,但整体供给能力保持韧性。下游餐饮领域,牛肉品类细分趋势明显,从牛肋条自助到鲜切牛肉火锅,再到生烫牛肉米线,多个细分赛道涌现,推动行业向专业化、差异化发展。
牛肉产业链上游涵盖饲料生产、种牛繁育、肉牛养殖及疫苗兽药四大环节。饲料方面,肉牛养殖依赖精粗饲料混合喂养,其中粗饲料以秸秆、苜蓿草为主,精饲料以玉米、豆粕为主。据测算,饲料成本每降低1%,养殖户净利润可提升3.2元/公斤。然而,苜蓿草需求持续扩大,饲草产业缺口显著,若以秸秆替代精饲料,可能加剧“人畜争粮”矛盾。目前,内蒙古优然牧业、禾丰食品、北京大北农等企业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提升竞争力,例如优然牧业覆盖育种、草业、饲料及奶牛养殖,禾丰食品与荷兰皇家De Heus公司合作拓展业务。
种牛繁育领域,国内现有13家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包括今年新增的5家。主要品种以引进的西门塔尔牛为主,地方特色品种如三河牛、夏南牛、郏县红牛等也占据一定市场。2004年启动的“华西牛”育种项目已新增4家种牛站,分布于内蒙古和吉林。肉牛养殖环节,生产周期约三年,出栏率较低。2024年末,全国肉牛存栏量1.0047亿头,出栏量5099万头,存栏量前五的省份依次为内蒙古、云南、四川、新疆、西藏。行业集中度较低,TOP50肉牛集团存栏量仅占全国1.3%,且多集中于三北地区。养殖模式以“公司+农户”为主,企业通过标准化基地与农户合作降低成本,同时智慧牧场技术如AIOTAGRO的畜牧机器人正推动养殖数字化,2024年该领域市场规模达18.7亿元。
疫苗兽药环节,肉牛需接种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牛病毒性腹泻等多种疫苗,供应方包括专业生物制药企业及产学研机构。例如,成都中牧生物药业覆盖猪、禽、牛羊及宠物用药品;天津瑞普生物技术涵盖疫病治疗、预防及免疫调节制剂;金宇生物技术具备非洲猪瘟、口蹄疫等重大疫病疫苗研发资质;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作为温氏集团子公司,产品出口至埃及、印尼等国。
中游加工环节,屠宰与分割技术直接影响牛肉品质。大型企业如双汇、雨润、新希望六和等均配备自有屠宰场,产品分为热鲜肉、冷鲜肉、中温肉及冷冻肉。热鲜肉未排酸直接上市,占生鲜市场主体;冷鲜肉经排酸处理,保质期7-45天,多供应大型超市;中温肉保质期3-7天,适合冷链运输至南方市场,成为餐饮品类如兰州拉面、火锅的原料首选。加工环节则依托冷链技术拓展产品形态,包括原切牛排、调理牛排、肉饼、肉丸及休闲肉制品等。
下游消费场景持续分化,电商平台凭借冷链物流成为新鲜牛肉销售主渠道,品牌通过多平台铺货扩大市场。线下渠道中,社区生鲜店、专门店及无人零售通过现点现切、整块原切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餐饮端,牛肉应用场景从传统菜品扩展至自助餐、火锅等细分领域,部分企业已开始自建供应链及中央工厂,甚至向上游养殖端延伸,形成全产业链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