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针对网络流传的“小米汽车SOS 1秒接通 不含排队时间”等不实信息作出回应,强调相关内容系AI生成,公司从未在官方渠道进行过此类宣传。这一事件再次将小米推上舆论风口,作为消费电子与汽车领域的头部企业,小米始终处于聚光灯下,其发展路径与市场表现持续引发关注。
自2010年成立以来,小米从一家主打性价比的手机厂商逐步发展为涵盖“手机+汽车”双赛道的科技生态平台。2018年,小米以17港元发行价登陆港股,彼时市场对其估值主要基于手机业务。2020年,公司提出“手机×AIoT”战略,通过场景化协同构建生态壁垒,估值逻辑开始向“硬件+生态”双驱动转变。2021年,雷军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标志着小米正式从消费电子企业向科技制造平台型公司跃迁。
双赛道战略的协同效应在数据上得到充分体现。手机业务方面,小米14系列奠定高端化基础,2025年第二季度品牌激活量登顶国内市场,第三季度全球出货量达4350万台,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三。汽车业务方面,截至目前交付量突破40万辆,月交付量迈上4万辆台阶。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业务收入达213亿元,同比激增233.9%,其中汽车业务贡献206亿元。
创始人雷军在公开演讲中坦言,外界对小米存在严重误解,认为其“只会营销、缺乏技术、是组装厂”。事实上,小米的发展历程中,三次关键战略跃迁推动了估值逻辑的质变:从初期依靠性价比击穿智能手机价格底线,到2018年登陆资本市场后逐步向中高端市场渗透,再到通过“手机×AIoT”战略构建生态壁垒,最终通过“人—车—家”全生态布局实现价值跃升。以抖音平台为例,雷军个人粉丝量超过4400万,这一现象级数据背后,是小米通过创始人IP强化市场影响力的战略缩影。
尽管市值突破1.2万亿港元,但小米仍面临多重挑战。手机业务领域,华为、苹果占据国内高端市场绝大部分份额,小米自研的玄戒O1芯片尚未得到市场充分验证,品牌溢价能力与用户认可度仍有提升空间。国内市场出货量排名从第一季度首位下滑至第三季度第四位,显示出竞争压力。汽车业务方面,尽管交付量快速增长,但2025年第二季度仍亏损3亿元,符合汽车产业重资产属性下的行业规律。雷军预计,汽车业务有望在2025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季度盈利,但市场竞争与智驾能力投入仍是当下重点。
舆论争议始终伴随小米发展。手机领域,小米17对标苹果17的营销策略引发“定语营销”质疑,从“全球首款双频GPS”到“终身免费流量包”的宣传方式被指提高社会信任成本。汽车领域,安徽事故后,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关注持续升温,如何平衡热度与责任成为关键课题。行业分析师指出,汽车安全是所有厂商必须坚守的底线,小米需在技术投入与公众沟通上持续发力。
在巩固核心业务的同时,小米正通过生态协同拓展增长边界。家电业务成为第三增长曲线,2025年第二季度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长超60%,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同比增速均超25%。依托手机与AIoT设备积累的9.44亿用户,小米形成“硬件导流+服务变现”的闭环模式。但线下渠道能力与老牌企业的技术积淀仍是待跨越的鸿沟,美的、格力等传统巨头已构建起覆盖全国的经销商网络,小米在3C零售阵地外的下沉市场布局仍需加强。
技术自研与全球化布局为小米生态注入新动能。手机领域,玄戒O1芯片应用于高端机型后,推动中高端机型毛利率提升;汽车领域,月交付规模扩大释放产能压力。全球化方面,小米汽车计划2027年进入欧洲市场,依托手机业务在多国的渠道基础,有望开辟新增长空间。从性价比手机品牌到科技生态平台,小米的转型之路虽充满争议,但1.2万亿港元的市值既是对双赛道突破的认可,也暗含对未来挑战的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