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外滩年会的一场圆桌论坛上,上海浦山基金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就全球化议题发表观点。他指出,从基础理论层面看,国际分工能够使参与各方均获得利益,全球供应链的发展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对世界整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不过,余永定也强调,全球化进程中存在一个核心矛盾——收益分配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不仅体现在国家之间,在国家内部不同群体间也十分明显。每个国家都希望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向上游攀升成为普遍诉求。以美国为例,余永定认为,美国若想从全球化中更好地受益,应当着力升级基础设施,优化利益分配机制,让普通劳动者和蓝领群体能更多分享全球供应链带来的红利。
谈及中国的对外经济情况,余永定对中国经常账户和贸易账户长期顺差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表示,早期中国保持贸易顺差是必要的,这与中国当时对外汇储备的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如今情况已发生变化,他认为中国早在十年前就该尝试推动贸易账户趋于平衡,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来减少贸易顺差。这也正是中国提出“双循环”战略的重要考量,即更加注重依靠国内市场拉动经济增长。
余永定还分享了关于贸易顺差占GDP比重的数据变化。2006至2007年,这一比重超过10%至11%,而如今已降至2%至3%。他肯定了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但也指出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余永定提到,近年来中国在跨境结算中使用人民币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方面,进展相对有限。他坦言,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中国在推进过程中保持理性态度,既不过度冒进,又清楚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会尽最大努力稳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