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主办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海专题采访活动近日全面展开。作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前沿阵地,上海凭借其战略区位优势与政策创新,持续成为全球资本竞相布局的热土。这座城市不仅承载着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功能,更培育出众多外资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产业生态。
据上海市商务部门统计,“十四五”期间,上海在开放型经济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达11.07万亿元,连续多年蝉联全球城市榜首。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突破980亿美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外资占比从37.2%提升至75.4%,产业结构呈现高端化转型特征。这些数据印证了上海作为全球投资首选地的独特魅力。
调研组深入浦东陆家嘴金融城,实地考察外资企业运营情况。作为上海经济密度最高的区域,陆家嘴以0.5%的市域面积贡献了全市14%的GDP,集聚了全国70%的外资资管机构和40%的外资法人银行。陆家嘴管理局副局长周海东透露,2025年前7个月,该区域新增外资合同项目156个,同比增长近20%;合同外资金额达9.23亿美元,同比增长14.37%,外资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德硕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中野洋辅分享了企业成长历程。自2003年落户上海以来,该公司已在全国8个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拥有1100余名专业顾问,为300余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中野洋辅强调,上海优质的人才储备和庞大的市场需求是企业成功的核心要素,公司今年将首次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达索系统大中华区创新业务管理总监索爱伦用具体数据展现企业信心。扎根中国20余年来,该公司业务规模增长超20倍。2025年7月,其中国首个开放创新实验室在浦东正式启用。索爱伦表示:“上海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持续优化的开放政策,让我们对创新发展充满期待。”
在专业服务领域,奋迅·贝克麦坚时联营办公室高级合伙人施淼介绍了法律服务业的创新模式。通过联营机制突破服务贸易壁垒,该机构为跨境投资提供全流程合规服务。施淼指出:“我们致力于搭建中外法律合作的桥梁,为建设更具活力的中国市场贡献专业力量。”
外资企业普遍认为,上海的吸引力源于多重优势的叠加效应。国际化与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高效透明的政策传导机制、畅通的政企沟通渠道,共同构成企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安永创新中心合伙人田成指出,上海丰富的创新资源、专家团队和初创企业生态,为跨国企业技术转化和商业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才集聚效应成为上海的显著优势。中野洋辅将上海誉为“全球人才高地”,认为多元化的人才结构是企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索爱伦关注到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市场机遇,施淼则强调陆家嘴的国际氛围对跨境法律服务的支撑作用。这些要素共同构建起外资企业深耕中国的信心基础。
面对全球经济波动,中国持续扩大的开放政策为企业注入稳定预期。从跨境电商到数字贸易,从金融开放到绿色金融,上海不断推出创新政策供给。周海东表示,陆家嘴正朝着建设国际一流金融城的目标迈进,通过优化研发、投资、结算等功能布局,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将核心业务布局中国、扎根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