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固态电池技术频获突破,产业化加速推进,上市公司竞逐千亿级市场

   时间:2025-10-12 00:45 作者:杨凌霄

近期,固态电池领域频传突破性进展,多支科研团队在材料创新与工艺优化方面取得重要成果。10月10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孙学良教授团队联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等机构,成功开发出新型卤化物电解质材料,通过解析锂离子三维传输路径,首次实现全固态电池在-40℃超低温环境下的稳定循环运行。该成果发表于《科学》期刊,为高稳定性固态电池产业化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

此前两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研发出阴离子调控技术,有效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电解质与电极界面接触不良的难题。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标志着我国在固态电池核心材料领域取得关键突破。与此同时,中科院另一研究团队在柔性固态电池领域实现重要进展,通过材料创新使复合正极能量密度提升86%,电池抗弯折次数达2万次,相关成果已登载《先进材料》期刊。

业内专家指出,这三项技术突破具有双重战略意义:既打破了欧美日韩企业在固态电解质材料领域的长期技术壁垒,又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柔性电子、人形机器人等产业构建了新的竞争优势。数据显示,当前固态电池产业化已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到2030年全球出货量将达614.1GWh,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较2025年增长60倍。日本富士经济预测,至2045年全球全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达4073.51亿元,较2023年增长近300倍。

我国固态电池研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与锂离子电池同步起步,但受限于技术复杂度,长期处于实验室阶段。2015年后,随着锂资源短缺预警加剧及高能量密度需求激增,该领域重新成为研发热点。根据国家规划,2024-2026年为全固态电池产业化验证期,2026-2028年进入示范应用阶段,2028年后将全面推广。初期应用将聚焦人形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无人机等新兴领域。

产业化布局方面,北京卫蓝新能源在房山区建设的2亿Wh年产能项目已完成主体封顶,预计2026年试产。作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唯一技术转化平台,该公司已形成覆盖电解质、电芯、系统的全产业链布局,其飞行系列电源能量密度达320-550Wh/kg,循环寿命超1000次,已通过车规认证并与多家eVTOL企业合作。

宁波地区依托科研机构集群优势,在固态电池领域形成完整创新生态。除东方理工大学外,宁波材料所、宁波大学、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等单位均开展基础研究,本地电池产业链企业已超50家,覆盖正负极材料、电解质、隔膜等全环节。这种产学研协同模式,为技术快速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热烈,A股固态电池概念板块258家上市公司中,233家年内股价上涨,23家实现翻倍。赣锋锂业凭借全产业链布局领涨,其硫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等技术已进入商业化阶段,适配低空经济的飞行电源产品已通过认证。天赐材料作为全球最大电解液供应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进入中试阶段,9月以来股价涨幅达58.86%。

设备制造领域,利元亨首条固态电池产线已交付客户调试,并与30余家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其美国客户交付的前段装备正在验证中。天铁科技则通过3.015亿元投资布局固态电池产业,合作方欣界能源的480Wh/kg“猎鹰”电池已在亿航智能eVTOL上完成飞行测试,具备高倍率充放电特性。这些动态表明,我国固态电池产业正从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阶段。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