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与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宣布,他们在芝加哥郊外建成了一条长达52英里(约83.7公里)的量子环网络,并成功实现了量子纠缠现象——即两个微观粒子以完全同步的状态存在,无论彼此相隔多远。
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这种微观世界的奇特现象或许难以理解。量子纠缠中的粒子行为,与宏观世界中我们熟悉的物质运动规律截然不同。但正是这种差异,为未来互联网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突破的可能。
与传统互联网依赖二进制比特(0或1)传输信息不同,量子互联网将采用量子比特作为信息载体。这种量子计算的基本单元能够同时呈现多种状态,理论上具备无限可能的取值组合。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戴维·奥沙洛姆解释:"量子互联网将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使计算机、传感器和通信设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协同工作。"
量子互联网并非要取代现有网络,而是作为补充性基础设施存在。其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安全性能的质的飞跃。当前互联网传输信息时,信号需要经过多个中继节点进行放大和纠错,这个过程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突破口。而量子通信采用光子传输信息,从根本上消除了这种风险。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专家雷·纽厄尔指出,量子加密技术基于物理学基本原理:"量子信息具有不可复制、不可分割的特性,任何试图观测的行为都会改变信息本身。"这种特性使得量子通信的安全级别远超现有任何加密手段。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研究员苏米特·卡特里通过量子隐形传态概念解释了量子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在这种通信方式中,通信双方共享一对纠缠粒子,发送方通过特定操作将量子信息传递给接收方。虽然这个过程不会超光速,但全球范围内分布的纠缠粒子对将构成量子互联网的基础架构。
量子互联网带来的变革远不止于安全领域。据《宇宙》杂志报道,这项技术有望使时钟同步精度提升千倍,显著提高GPS定位准确性。通过整合全球光学望远镜的光子信号,还能构建超大型虚拟天文台,甚至可能观测到系外行星的直接影像。
在科研应用方面,量子互联网将支持全球量子计算机的协同运算,为药物研发提供更精确的分子模拟平台。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专家尼古拉斯·彼得斯认为,这项技术可能帮助科学家破解引力波观测等重大科学难题。
然而,量子互联网的实用化仍面临诸多挑战。量子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极易受到环境干扰,目前主要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环境或真空条件下运行。纽厄尔指出,实现大规模应用需要开发全新的硬件设备。
有专家预测,中国科学家提出的2030年实现量子互联网的目标具有可行性,但具体时间表仍取决于基础研究的突破进度。这项颠覆性技术正在改写人类对信息传输的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