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技术创新引领突破:中国铀矿勘探十年蝶变,跻身铀矿大国行列

   时间:2025-10-28 21:24 作者:赵静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大背景下,核能已成为中国能源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支柱。然而,历史上的中国曾因铀资源匮乏,核能发展长期受制于人,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今,这一切正随着技术创新与勘探突破发生根本性转变——中国已从“贫铀国”跃升为全球铀矿资源大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铀资源几乎处于空白状态。1950年代,中国借鉴澳大利亚花岗岩型铀矿勘探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普查,但这一模式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屡屡受挫。1957年,湖南郴州金银寨发现711矿,虽为中国核武器研发提供了关键原料,但其储量有限、品位偏低,难以支撑核电规模化发展。2009年数据显示,中国铀资源储量仅17.4万吨,年产量不足2000吨,而需求量已逼近1万吨,80%的铀依赖进口,能源安全风险显著。

面对资源短缺与外部依赖的双重压力,中国地质学家开始突破传统思维。21世纪初,研究团队将目光转向沉积盆地的砂岩层,发现煤、油与铀存在共生规律,提出“煤铀共探”“油铀共探”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煤田、油田的勘探数据,大幅降低勘探成本与时间。例如,鄂尔多斯盆地的砂岩层通过地下水循环沉淀铀元素,形成可开采矿床;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的勘探中,油气上涌与铀沉淀的关联性得到验证;新疆塔里木盆地更发现全球最深砂岩型铀矿床(深度1820米),标志着中国深部矿床勘探技术的突破。

2013年,鄂尔多斯盆地大营铀矿床的发现成为转折点。该矿床储量超5万吨,采用地浸法开采,不仅环保高效,且毗邻煤炭资源,开采成本大幅降低。此后,中国铀资源储量持续增长,2023年新发现资源占总储量三分之一,预计到2025年自给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这一系列突破不仅缓解了进口依赖,更为核电发展提供了长期资源保障。

技术创新是推动铀矿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通过升级勘探技术,中国铀矿探明率显著提高,勘探成本持续下降。同时,绿色开采模式成为行业新标准,地浸法、选冶一体化等环保技术广泛应用,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矿权改革与资源共享机制的推进,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铀资源储备的增加,正在重塑全球铀市场格局。随着自给能力提升,进口依赖度下降,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技术突破与环保实践为全球核能产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推动了低碳能源发展的国际合作。

从资源贫乏到自给自足,中国铀矿产业的崛起是自主创新与战略布局的生动体现。这一转变不仅夯实了核电发展的资源基础,更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全球能源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正以技术引领与绿色发展,书写着核能领域的新篇章。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