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小米汽车驶入定制赛道:30万-60万价格带挑战豪车叙事,服务体验能否「下放」?

   时间:2025-09-26 19:29 作者:朱天宇

在汽车消费市场日益追求个性化的今天,小米汽车正式踏入定制服务新赛道。近期,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公开场合宣布,旗下汽车品牌将推出个性化定制方案,这一举措被视为对传统汽车工业模式的一次创新探索。

以小米YU7车型为例,该车在首发时提供9种标准配色,近期又新增5款定制色,包括紫水晶、竞速红等独特选项。更引人注目的是,小米启动了“百色计划”,携手巴斯夫(BASF)和PPG等国际车漆供应商,计划在三年内推出100款定制车漆。配合定制内饰、个性化部件以及专属定制中心,小米试图将豪华汽车专属的定制体验引入大众市场。

目前,小米的定制服务处于试运营阶段,仅支持YU7 Max和SU7 Ultra两款车型,每月限量40台,且可与现有配置自由组合。这一策略背后,是小米对汽车消费逻辑的深刻洞察——在30万至60万元的价格区间,消费者不仅购买产品功能,更追求身份认同和情感价值。小米通过定制服务,让用户以相对亲民的价格,获得接近豪华品牌的体验。

与传统豪华品牌类似,小米的定制服务强调“独一无二”的属性。例如,用户可以像组装高端电脑一样,选择车漆、内饰、轮毂等部件,打造专属座驾。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的需求,也延续了小米一贯的“超值获得感”策略——让用户觉得用30万至40万元的价格,买到了价值60万元的外观气场和20万元级产品无法提供的体验。

从商业逻辑看,小米的定制服务不仅是产品差异化手段,更是生态绑定的关键环节。通过持续推出个性化配件、内饰升级和周边商品,小米将汽车消费从“一次性交易”转变为“长期服务”,增强用户粘性。这种模式与潮玩市场类似,消费者每购买一件定制配件,与品牌的联系就更紧密一分。

相比之下,特斯拉等品牌更注重生产效率,甚至会调整免费车漆选项以优化流程。而小米则选择在定制服务上投入资源,尽管这一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供应链的柔性化要求车漆、内饰等部件的物料周期精准控制,稍有延误就可能影响整车交付;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也考验着小米的生产能力——如何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满足小批量、多品种的定制需求。

服务预期的管理也是一大考验。小米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极高的市场关注度,消费者对定制服务的期待值较高,一旦出现体验差异,可能引发舆论争议。雷军坦言,这项服务“复杂而难干”,过去只有豪华品牌能够承担,小米内部筹备了三年,甚至在去年一度取消,最终决定“先干一年试试”。

尽管挑战重重,但小米的定制服务仍被视为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如果能够成功,它将不仅在价格上实现性价比,更在服务体验上完成“下放”,开辟出一个新的消费区间——既非豪华品牌的替代品,也非单纯的性价比选择,而是一种彰显个性化的平价定制方案。对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用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接近豪华品牌的专属体验。

不过,在定制服务全面推广前,现有小米SU7车主可能需要暂时等待。这一过渡阶段,也是小米检验定制模式可行性的关键时期。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